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四百一十六讲

    如果佛教徒能够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,那么就会真正地解脱自在。只有面对、接受,才会有学佛的所缘境、下手处。由此,我们会处理:观照无常、无我、解脱。如此,佛教徒会放下,即打破烦恼、生死的纠结和困扰。因为没有了我与我所的执着,所以没有了烦恼和生死的束缚。真正的佛教徒怎么可能不面对和接受现实呢?如果不接受和面对现实,那么不但烦恼和生死依旧,而且也失去了历事炼心的所缘境、下手处,又怎么可能有对症下药的修行呢?只有面对、接受、处理现实,我们的心才会得到改造和净化,从而放下执着。因为更多的时候,我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心,所以是心游道外的外道,并不是真正的内明修心。如果没有按照佛法无常、无我、解脱的标准改变自己,那么我们自以为是的标准又怎么可能安全可靠呢?当然不符合正法。如此,我们为什么还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学佛呢?这当然是错觉和误解。如果我们活在错觉和误解里,那么又会怎么样呢?佛教徒应该正常、正经、自在。既然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缘起,那么我们不但需要认账、消化、转化,更需要把握自己当下的身口意三业:遵守法律、道德、信仰的规范。正所谓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自净其意。”因为真正相信因果的佛教徒,都应该是遵守规矩的人,所以以身作则、现身说法。至于危言耸听、乍现奇特的故事等等,本身就是违背佛陀正法的:无常、无我、解脱。

    又如尔虞我诈、坑蒙拐骗的忽悠,我们只能对照《楞严经》的提醒:“末法时代,邪师说法如恒河沙”,从而反省现实。如果人们的贪嗔痴更加重的话,那么佛教徒除了依教奉行地对照、改变自己,还会有更新的捷径吗?如果乍现奇特的故事不正常,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配合呢?如果不懂、好奇、贪心的话,那么误入歧途也是正常的。因为如是因、如是果,所以一切都是非常公平的。佛教有一句话:“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”菩萨为什么会畏因呢?因为菩萨知道种因结果,所以“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”如果有定力,那么外界无论如何诱惑,都会不为所动,又怎么可能会听信空穴来风的忽悠呢?只是一般人并没有辨别能力和抵抗力,当然会禁不住随境所转。众生并不惧怕造业之因,只有造业之后的果报现前之时,才会怨天尤人、呼天抢地,而一切悔之晚矣!如此请问,我们当初干什么来着?因为当时的没有考虑后果,所以结果承受不住。可见:菩萨怕的是种因,众生怕的是结果,两者之间却是迥然不同。既然菩萨明白了因地种因,那么将来不受报不行。如此规律:种好的因收好的果,种不好的因收不好的果。

    当然,如果佛菩萨是没有好坏执着的觉受醒来,却依然遵守规则,那么众生则是刻骨铭心、患得患失的感受迷惑。佛菩萨为什么恒顺众生呢?因为众生有好有坏的观念,所以需要通过恒顺众生而改变执着: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。并不是佛教徒可以违背世谛因果的任性和放纵。如果借口随缘而随便的话,那么必然是对众生法身慧命的伤害和断送。比如“我不着相”的借口等等。虽然姑且不说我们是否着相,但是众生总是着相的,怎么可以不谨慎呢?至于历史上的狂禅乱语,我们需要厘清宗门和教下的关系。毕竟宗门是根本,教下是方便。如果离开了根本而说方便,恐怕是随便的借口了。既然佛法是空有相即的中道圆融,那么怎么可以偏向任何一边而极端邪见呢?讲好佛教的故事,不仅仅是自利利他,而且更要防范自误误他、自害害他。如果说佛法是不二法门,那么彼此的成就或者伤害总是需要把握的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