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像聋子一样,我们像傻子一样,还在抱怨:“诸佛菩萨不慈悲啊?”请问什么是慈悲?包括我自己的亲戚、长辈供佛之后,不是觉得这不对了,就是觉得那不对了……从来没有反省是自己的执着不对了。于是把佛像收起来,过几天又拿出来。如果没有定力:一会儿莲花,一会儿牡丹,那么请问,这不是自己的心在作怪吗?我们既没有向佛菩萨学习,也没有反思、改变自己,又怎么可能是真正的佛教徒呢?佛像只是我们修行的提醒、榜样。如果我们自己的心里,并没有与这尊佛的清净身口意相应的话,那么我们的修学不是已经迷失方向了吗?当然是学佛的误区。
“如是,只有入于境界,不但要一念,而且还要保持一念才行。”
如果我们要悟入诸佛的境界,那么需要保持当下的一念。什么是一念?只有没有分别住着的当下,才是一念清净。因为没有分别住着,所以是悟入清净之心。只要我们一分别住着,就会有了界限;一旦有了界限,就会有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局限和束缚。如果没有了分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界限,只是空性的完全平等,就是当下的一念,而且我们还要保任这一念才是真正的一念。
“所谓‘如幻解脱及威力’,应该有两种意思。
不但观想幻化可以解脱,而且能够产生非常强大的威力。就像佛陀曾经所说的四无畏,也就是无所畏惧的境界。现在的我们难免畏惧、徘徊、困扰。比如,单位里怕得罪领导,家里怕得罪家人,寺院里又怕得罪佛菩萨,往往都是心有畏惧。如果感悟到缘起如幻了,也就是没有实在性了,那么我们拥有了慈悲和智慧,就会得心应手、左右逢源。佛教徒会遵守法律、道德、皈依的游戏规则,并且会广结善缘、恰到好处。
“(一)解脱是果清净。”
佛教徒只有到了果地,才是真的清净。虽然我们现在强调:“我皈依了,我受菩萨戒了……”但是我们还是停留在菩萨因地的层面,并不是真正的证果菩萨。我们的利他自利的自在境界,需要在果地上才可以心无挂碍。虽然如此,我们还是要在因地的所缘境上,坚持当下的历事炼心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