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有:“大隐隐在闹市,小隐隐在深山”一说。请问什么是小隐?认识和行为的浮浅而已。大修行的人在哪里?应该在闹市里。小修行人在哪里?应该在深山里。他躲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小修行人面对眼花缭乱的现实,不能消化、转化,所以躲起来修行。比如“这个环境受不了,那个声音影响我……”而大修行人勇于面对和转化。虽然面对复杂的境界,但是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?如果能够去转物,那么又有什么关系呢?当下不就是解脱自在吗?
当然,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艰难的。因为最初没有抵抗力,必然是心随境转,需要不断地历事炼心,所以随着心的坚持和坚定,外境又岂奈我何?一切都是幻影幻现,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?就像市场上,如游戏似的往来表面,都是买卖东西的,浮光掠影般任去任来,心里无需留住幻境幻觉……当年纪晓岚和乾隆皇帝在前门楼子上,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,乾隆皇帝问纪晓岚:“这些人都在忙什么呢?”纪晓岚回答说:“天下熙熙,皆为名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,一切都不过名来利往而已。既然一个是名一个是利,那么不是追名就是逐利。即使我们现在已经学佛,也是很难走出这个怪圈。如果把名利演成游戏,利益别人,成就慈悲和智慧,那么看起来的好事或者坏事,又可以升华为解脱的佛事,问题是看发心而不是找借口。只要跳出自我,不再是自私自利的装饰和表现,就是佛教徒的菩提心的流露。佛法是一面镜子,应该是照自己而不是苛求别人。
佛教徒执取或者回避,都不是信仰的随缘自在。如果不面对现实,我们就没有了修行的对境。我们能够回避缘起的人生吗?因为不能,所以需要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。如果面对对境而不能改变执着,就是漂亮的装饰和借口。如果都在声称学佛而没有基本的规矩、规范,那么不是嘴巴学佛,就是伪善;不是误人误己,就是害人害己。可见,学佛首先要说清楚,然后是做明白。因为言行、表里的相应默契,所以才有形象尊严的建立。请不要说大话、假话、空话、骗人的话。如果佛法是自作自受,那么即使是害了自己,也不能害了信任我们的有缘人不是?请问我们有改变执着吗?我们有欢喜自在吗?因为信仰需要脚踏实地,而不是虚张声势,所以需要反省的是:“我是怎样的行为?如果与信仰的皈依三宝相违,那么我应该如何面对?”如果说,有佛法就有办法,那么我们的佛法又在哪里?既然我们探讨的是《普贤行愿品》,那么我们应该向普贤菩萨学习。因为他就是我们修学的榜样,所以需要对照、反省、改变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