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三百九十七讲

    因为人性的贪心、不懂、好奇,所以喜欢起哄、凑热闹。如果有法师会算卦、看相、神通,那么跟着的人会络绎不绝。如果法师只会依教奉行,讲无常、无我、解脱,那么更多的人就会觉得不近人情、索然无味。既然佛法是解脱烦恼和生死的方法,那么不近人情、索然无味不是觉悟的佛性吗?无论是真理的孤独,还是佛陀的沉默,都需要我们认真反省:物质、精神、信仰的内涵,总是和而不同。佛菩萨八万四千法门的种种方便,无非就是“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。”如果只有欲钩而没有佛智,那么就没有了学佛的解脱根本。如果只有解脱根本而没有了下手处的方便,那么就如同空中楼阁、画饼充饥。

    佛法是有空并观的中道圆融。无论是执着有,还是偏向空,都是学佛的障碍。如果我们是客人而不是主人的话,那么路过的好坏风景:既不能成为佛教徒的束缚和困扰,也可以由此感悟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的解脱自在。如此,我们的生命必然升华为慧命。如果有人问我:“你看我能不能发财?你看我的未来会怎么样?”那么我会告诉他:如果路在脚下,把握当下。那么还有时间可以浪费和犹豫吗?

    “既然佛法就是面对现实的利他而破除我执,那么我们还怕担当和负责吗?”

    如果我们都是执着而烦恼和生死轮回的,那么学佛就是需要通过利益众生而成就自己的慈悲和智慧。即使是学习这个法门、那个法门,而不能解决烦恼和生死,也是另外一种变相的执着,更何况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虽然我是念佛的,但是我不能要求别人念佛。我只是建议有缘人尝试,把胡思乱想、百无聊赖的时间,用来念佛、拜佛、反思和反省生命的真相。至于有缘人接不接受,已经同我们没有关系了。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吗?心出反常必有妖。我总有一种感觉,当没有办法确认这个法门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时候,为了某种企图、心里平衡或者安慰。比如,要死大家一起死,于是异乎寻常地热情和热心。

    当然了,还有人发现了“这个法门确实受益,想跟别人一起分享。”虽然是菩萨发心,但是需要智慧鉴别:别人是不是适合这个法门?愿不愿意接受?如果他不适合、不愿意接受,那么我们是不是一厢情愿、事与愿违呢?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