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三百七十一讲

    “真谛是随着自己亲证空性即佛性境界的流露。”

    佛陀亲证的佛性境界是什么呢?应该是透视现实的分别执着,彻底感悟:没有长的,没有短的,没有方的,没有圆的,没有美的,没有丑的……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无所得。你可能会怀疑说:“法师,这个法我学不了。”如果不能观照无常、无我、解脱的三法印,那么应该是自己的业障,此时应该反省自己的心,请不要抱怨佛菩萨不慈悲。因为你的强烈执着,所以以为缘起无自性的诸法是实在的,这应该是人性的业障,而不是佛性的解脱和觉悟。我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执着呢?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心执着悟入,应该是通过观照无常、无我、解脱,佛教徒会因此业消智朗。修行的过程中,只要能够成就慈悲和智慧,就一定可以往生、解脱、成佛。此时,就是自己对自己生命的超度和升华,最终成就的是自己的慧命解脱。只要我们心里清净不住,无论面对任何境界都是解脱的。虽然我们可以随缘选择自己的所缘境,但是解决的还是自己的心里的执着。由此,正是历事炼心,而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外在的假相。因为外在只是解决表面问题,并不能解决根本的心里问题,所以学佛需要扪心自问,心里有无挂碍?

    “真俗不二。”

    虽然一个是随顺众生而说,一个是与空性的佛性相应默契而讲,但是真俗应该是不二法门,感悟却是各不相同。

    “所谓第一首偈颂说的就是同体清净、一多相即。”

    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,大海的任何一滴水,其实就是整个大海的缘起。

    “即念劫圆融,理事无碍。”

    如此,一念和一劫圆融,没有任何区别。如果我们说一念和一劫有区别,一年和一天有区别,那么我们就没有悟入空性的佛性,至少在理上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,事相上可以慢慢循序渐进。如果我们在理上都不能通达空性的佛性,那么我们实在是心外求法的外道业障。如果修道的人多如牛毛、成道的人少如牛角,那么我们学佛的标准只能是依教奉行。

    “事事无碍。”

    因为我们本来是如此的,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,因为本来就是空性的,因为本来就是没有主宰性的,所以一念和一劫是完全可以相容相即的。

    “只是现在我们很多人把它当作神通了,应该是不会用心所导致的一个结果。”

    因为不懂、好奇、贪心,所以钻牛角尖,又岂能如意?我们追求外在,忽略了内在;我们不会内观,而心外求法……我们迷失了学佛的正知正见,我们迷失了学佛的了生脱死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