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三百四十一讲

    时间可以这样规定:一个小时可以定七十分钟、八十分钟,只是我们定它六十分钟,于是延续了下来,我们就认为这是规矩。这个规矩应该是相对的合理,不是绝对的真理,我们不要由此误解,不要以为这个时空就是固定的定法。

    我们看到《金刚经》说:“东方虚空,可思量不?”须菩提:“不也。”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,可思量不?”“不也。”居然都是“不也”,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没有可以思量的虚空,所以都是不对的,而可思量的都是有漏的、有限的。因为不可思量,所以是不固定的、相对的规矩,我们不能执着和束缚。因为我们已经无始劫来上当受骗,导致烦恼和生死的困扰,所以幸遇佛法需要对照反思、反省,然后从执着和束缚中彻底走出来。

    “我们就不会是一心。”

    因为我们分三段了,所以就不会是一心了。

    “无法进入诸佛境界。”

    我们翻开《文殊般若经》,其中佛陀问:“诸佛境界向何处求?”文殊菩萨回答说:“向贪嗔痴中求。”当时我看了之后,大吃一惊,我想释迦牟尼佛难道还鼓励众生贪嗔痴不成吗?后来慢慢感悟到:(一)因为作为每一个有情众生的人都具有贪嗔痴三毒,所以不面对、接受、解决贪嗔痴,学习佛法就没有了对境,当然就没有办法悟入诸佛觉悟境界;(二)透视贪嗔痴的本质是什么呢?因为是缘起而空性,所以没有实在的贪嗔痴,只是众生赋予它的执着。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好,所以它就值钱了。如果我们从来不认为这东西好,那么它就不会值钱。它为什么值钱?往往是物以稀为贵而已。为什么物以稀为贵?因为少就贵了,所以多了就不贵了,就是这样的规律。可见,价值都是人们赋予它的。如果我们要解决对于价值的执着,就要悟入空性,就要向空性的佛性中探求。空性的佛性在什么上面体现出来的呢?就是贪嗔痴。佛教徒面对宇宙万有的一切存在现象,我们回避它行吗?如果回避或者逃避,那么就意味着没有所缘境的说食不饱、画饼充饥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