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三百三十九讲

    所谓“至于弥勒亦如也”:就是所谓佛教的未来佛弥勒,也依然是空性。因为佛陀也叫空王、法王,一切法本身是空性,能够完全悟入,所以佛称为空王。

    《焰口经》有“法王座上,无党无偏”,就是没有分别,没有高低、贵贱、美丑,都是平等空性。因为与世间法执着的观念截然不同,所以如果我们单纯地把世间法当作佛法,那么解脱烦恼和生死必将遥遥无期;如果佛教的出世间法离开了世间法,那么还是错了。只有在世间法上,感悟它的无常性,没有主宰性,我们才能真正悟入平等空性。这就是对生命的改造和升华,这就是真正的修行。只有我们的认识发生改变了,才能使烦恼和生死彻底得到改变。

这个问题应该需要佛教徒的共识和共鸣,同时根据自己的因缘去努力改变自己认识的误区,从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顽强执着。因为不可靠了,所以我们不再上当了,我们不再受骗了,于是使我们对一切无常、无我的事物,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,懂得不能继续下去了。至于一会儿哭,一会儿笑,一会儿莲花,一会儿牡丹,一会儿情绪这样,一会儿情绪那样,如同天气一样,多云转晴有时阴,然后又下雨、刮风等等,一切都不是固定的。大家想一想,还不就是无常、无我吗?既然从来没有固定,那么我们还会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吗?如果佛教徒需要活在正常的当下,那么我们就会没有时间烦恼和计较。于是,面对现实:我们内心放下得自在,外在担当是负责;我们内心圆融无碍,外在不是世故圆滑;我们内心不住,外在认真对待;我们内心无有挂碍,外在遵守规则。

可是,如果当我们放不下时,就提起来;如果我们提不动时,就量力而行……如此种种,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,怎么可以抱怨、责怪佛菩萨呢?既然佛菩萨已经把事物的真相告诉了我们,那么我们除了相信和改变自己,还能有什么办法呢?

    佛教徒需要反省,就是要反求诸己:既然我们错了,那么就要改变想法和行为。刚一开始学佛的时候,如果没有人情味,当然不行。只是学来学去,相应默契于空性,于是人情味变得简单了,慢慢升华为慈悲和智慧。我们看到了法国思想家叫帕思卡尔的一段话:因为人生要是拥有了感情,就必然需要理性。只要有了这一个,就必然会拥有另一个,所以人永远是矛盾的,就避免不了自己同自己在战斗……只有佛法调和了矛盾的对立,从而走进统一平等的空性,于是生命的局限和束缚烟消云散,慧命的解脱自在当下即是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