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二百七十八讲

    “于彼皆兴广大供”,这是供养愿的中心,所谓大应该有六种:

    “(一)心大”

    如果心量大,那么我们去出食的时候,我们就会观想:“十方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法力不思议,慈悲无障碍,七粒遍十方,普施周沙界,悉愿皆供养。”意思就是:我们所布施的这七粒米,能观想到像须弥山那么高大,请问,这不是我们的心量在起作用呢?既然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,那么应该是我们的心起作用而已。虽然七粒米很小,但是心量可以把它变成须弥山那么大。我们想一想:如果无尽的法界众生,都与我们息息相关,是命运的共同体,那么通过“普施周沙界,悉愿皆饱满”,来成就自己的慈悲和智慧,又有什么奇怪的呢?如果众生需要饮食,那么我可以凭借佛法的菩提心给以满足,从而成就自己。只有改变我们的心了,才能使自己狭隘的世界彻底改变。

    “(二)供养具大”

    如果能够观想七粒米大如须弥山,那么我们的供养就是无边无际,不再是原来的微不足道的七粒米而已。因为我们现在的心量很小,所以无法相应默契于诸佛菩萨的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当然,也不是寻找借口地弄一点点,说:“我是在观想啊!”如果本来可以有更大的能力利益众生的话,那么应该因事而显理。如果只是弄一根香蕉、一个苹果,就同佛菩萨要求:“给我得一万个吧?”那么请问,这是不是利用佛菩萨慈悲的变相贪心呢?如果我们相信佛法的因缘果报,那么这样的行为已经偏离了信仰的轨道。

    真正供养的人,应该存有感恩心、恭敬心,而不是贪心,不是同佛菩萨讨价还价地交易:我帮助你,你必须帮助我,不接受因缘成熟过程的急功近利。如果佛菩萨帮助我了,那么我就可以给佛菩萨披袍……是啊!很多学佛的人就是这样的心理和行为,就好像我们所学习的佛菩萨,就喜欢我们烧香、供果似的。直到最后我们都不能培养自己的慈悲和智慧。于是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,永远走不进佛菩萨的觉悟境界。曾经寺院里留存了两大仓库的披袍红布,不知道如何处理?于是把这样的行为调整为传统的贴金,哪怕一小块金箔,也代表着我们的恭敬和发心。只是很长一段时间,人们还是顽固地认为披袍是最好的恭敬,就像我们的执着和邪见,改变起来实在不易……

    “(三)福田大”

    因为理事中道兼顾的圆融,所以不是一点点的福报,而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法财。

    “(四)功德大”

    当我们面对现实的外在担当负责,内心不再执着的时候,功德就是超越了大小的相对束缚和局限了。
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