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二百六十八讲

    “没有不对我们有利益的事情,问题是我们能否用心。”

    我们是否会用心呢?我们现在对于很多事情并不是用心,甚至于躲避、逃避……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我们如果有心,不但世间法做得好,出世间法同样可以,毕竟两者之间不即不离。如果只是无心于现实、悠悠岁月,不但世间法上没有担当,而且出世间法的解脱也没有着落,那么只能是空中楼阁、画饼充饥而已。如果佛教徒的世间法做不好,那么解脱生死的佛法也学不好。学习佛法好的人,一定是在世间法上也是面对负责的人。这是佛陀所说的:“菩萨住二谛,为众生说法”,所谓“为执有者说空,为执空者说有。”意思就是空有不二,中道圆融;空有相即,不可偏废。如果按照普贤行愿的标准,就是通过利益众生而成就你自己。这应该是佛陀的“依法不依人”的标准。告诉大家,佛教徒需要依教奉行,只能是对缘人的建议和影响,没有办法强求。比如:佛教徒信仰必须建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,有人不但没有,而且搅局和污染了正信正行的佛教,我们只能通过弘法过程中破邪或显正的方式,引导佛教徒回归正知正见。至于听与不听,只能是随缘就好:听是缘分,不听还是缘分。我们又能怎么样呢?实在不行,我顶多就是放生而已,任他去吧!如果把他放生了,那么随波逐流地污染更多的人,只能证明末法时代的听邪不听正、听骗不劝而已。

    当年释迦牟尼佛圆寂之时,正值佛法的正法时期,有个出家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:“那个老头儿可死了,现在我们可自由了……”今天的佛教会更好吗?当然不会,只能越来越不靠谱……是啊!佛陀圆寂了,我们应该有“依四念处安住”,我们应该有“以戒为师”,我们应该“对恶性比丘默而摈之”……这一切需要共识共鸣,而不应该是个人的努力。是的,自觉不易,“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”,那种自在和佛陀所说的解脱自在不可同日而语。那种自在就是任性和放逸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因为信仰需要规矩,所以有尊严和形象。所谓“不以规矩,无以成方圆”,和尚应该并且只能是和尚的样子。否则名实若不相符,如何担当负责?我们终究不能像演戏似的把袈裟穿在身上,那只能是自欺欺人罢了。

    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如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真谛空:情与无情,善与非善,都是善知识,那么我们面对的世俗谛有:怎么可以混淆是非呢?”

    善财童子去参学外道,我们也追随着外道、跟着外道学习吗?学来学去,不但忘记初心,而且自觉不自觉变成了附佛外道,当然是危险的游戏。然后你还寻找借口说:“你看人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我这不也是跟他学的吗?”请问:如果只是外在的形式,那么你的内在发心呢?因为没有善财童子的发心和用心,所以只能是东施效颦。因为善财童子是: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,而我们则是投机取巧、照虎画猫而已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