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泉州承天开元寺有一副对联:“此地古称佛国,满街都是圣人。”这是因为什么呢?我们看问题,不能单纯地从表面上看。如果我们从表面上看,那么满街都是凡夫。如果从缘起空性的佛性本质看,那么满街当然都是圣人。虽然他们表现得五花八门、形形色色、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,但是事实上,他们都是幻化不实的假相。如果心里相应默契,那么是不是圣人呢?当然就是。可是我们感悟到了吗?如果我们感悟不到,那么佛法与我们无缘。于是,我们会看这个人姿势不好,看那个人说话不行,这不就是我们分别执着的人性吗?如果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分别执着,那么当然可以入于看圣人的行例。
“对我有益的善知识,无论是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’,还是引导我们的正信正行,都是学习佛法的善知识。”
为什么善与恶都是善知识呢?除了佛法不住有无、善恶二边的行于中道,是为般若波罗蜜;还有应该如孔子所说的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我们看到好样的,应该向他看齐,如果见到不好的,我们应该反省:“我应当引以为戒,不能如此。”如果是这样,那么当然都应该是善知识。如此,我们为什么要回避那个坏蛋,而非得要攀缘那个所谓的好人呢?因为这种所谓的好和坏,除了是相对而言的因缘之外,并不是说这个好的是尽善尽美,那个坏的就是一无是处;只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执着,所以我们认为这种人可恨,那种人可爱;所以我们坚持执着画地为牢,住着在上边。如果我们住着在上边,就必然是佛教所说的烦恼和生死轮回。
佛教有一句话说:“好事坏事,不如无事。”有人因此会误会说:“既然好事不如无事,那么我就是啥也不做了吗?”当然不是。所谓的无事,只是让我们的心里不再执着,并不是我们可以混日子的无所事事,什么都不做。如果什么都不做,那么就是没有了修行的所缘境、下手处。我们一再强调:放下不是放弃,就是不要引起误会和寻找借口。由此可以改变很多人的:“哎呦,佛教讲放下,这也放下,那也放下……”放下并不是放弃自己担当的责任、义务、信仰、良知,这些都没有放弃,所以不要误解佛解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