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佛教徒管我们叫师父,我们也只能是给大家建议和参考。因为《六祖坛经》已经说过这样的话:“迷时师度,悟时自度。”迷的时候需要有师父引导你,悟的时候需要自己度自己,谁能替代我们自己呢?如果你自己不走,那么别人着急又有什么用?既然连吃饭、上厕所这样的事情都需要自己面对,那么解脱生死的大事,又有谁能替代我们自己呢?所有的佛教徒,都需要修福修慧成就自己的往生、解脱、成佛资粮。
“所谓‘无垢无破无穿漏’:就是持戒清净庄严,不破戒,不穿戒,不漏取戒,就是每一条戒都修到圆圆满满、清清净净。”
什么是破戒呢?虽然信仰的戒律不可以违背,但是我们还是没有遵守。如果我们的学佛,本来强调“心游道外,名曰外道”,只是我们还是寻找理由邪知邪见,那么没有坚持“三皈依”、”八正道”的信仰,已经不再是佛教徒的信仰了,等于是破戒了。所谓穿戒:如果那某条戒,我们觉得对自己没有意义就绕过去不守,那么就是穿越而过,也不可以。既然是佛陀制定,那么佛教徒不可以回避。所谓漏取戒:如果自己明明没有守戒,还要坚持认为自己守戒了,那么应该就是漏取戒。
“这是心地戒品。”
我们如果能够不执着、不挂碍地面对,就没有什么犯戒,就没有什么戒律不清净的挂碍和执着。当然,如果我们一旦达到这种心地上的清净,没有任何的挂碍,那么贪嗔痴与我们何干?这是我们需要清楚的。
“戒律应该是脚,是修行佛法的根本。”
佛法说戒定慧三学,如果忽略了戒律的两只脚,那么我们的戒律就不是清净,做人道德就不是圆满,修养就不会过关,那么会让人怀疑、指责、非议、讥笑,这应该是信仰和修行的失败。当然,如果我们自己确实做到问心无愧了,依然难免有人会说三道四,那么我们就是问心无愧的。如果我们确确实实德行不足,损阴丧德,那么难免招致对佛教信仰的失望,受伤的往往不再是单纯的个人。因为我们不代表我们自己,所以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好自己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