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二百二十六讲

    所谓“一切唯心造”:因为十法界系于一心:心可以作魔,心可以作佛,所以修行就是改变我们执着的心,就是改变我们心里对于事物的固定看法。原来我们回避它、执着它、抱怨它、束缚它,现在则是不再执着、不再纠结、不再恐怖、不再挂碍。所谓“不再”就是对原来烦恼和生死习惯的彻底改变。如果没有这个内容,那么请问,我们如何解脱、往生、成佛呢?请改变我们自己吧!永远不要奢望改变别人。因为改变我们自己的过程,需要在利益别人的过程中成就。否则,没有改变的可能,因为没有所缘境、下手处,所以我们需要面对而不是逃避。或许仍然会坚持自己贪嗔痴的生命局限,因为人性难免贪心,因为人心难免嗔恨,因为人性难免执着,所以要改变自己的人性,转化和升华为佛性的慧命。

    “所谓净戒:就《华严经》而言,《梵行品》《净行品》都是净戒的内容。其中《净行品》是初学戒,《梵行品》是菩萨戒、心地戒。”

    我们心里的执着如果不能被改变,那么我们的受戒和守戒就比较困难。当我们受戒的时候,如果带着贪心和恐惧,那么就很难维系自在守戒。如果仅仅是听别人说受戒有好处,或者没有好处,于是我们选择受戒或者拒绝受戒,那么我们必然是困扰的。因为无论是受戒或者不受戒,都是我们心里的挂碍,并不是通过遵守戒律:开发定力而成就解脱智慧。如此,我们的受戒会是辛苦和痛苦,我们的不受戒会是不受约束的放逸。其实,受戒是自我选择的机会和训练,不受戒是失去了规范自己的因缘。世间法上,尚且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;何况出世间的解脱佛法呢?受戒更是防护外在、改变内在的铠甲,我们需要珍惜而不是忽视。至于自命不凡,或者惴惴不安,都应该是发心学佛的困扰和障碍。而人性是矛盾的,如果我们既想获得利益,又不想负责任,那么怎么可能是身口意三业相应呢?如果我们坚持皈依三宝等戒律,从而三业相应,那么我们就会成就解脱自在。贪嗔痴对于我们,不再是诱惑而是转化和升华。只有此时的受戒,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。

    如此,我们选择心甘情愿地规范自己的戒律,不再以为自己是可怜的人,不再认为自己营养不良。当然,只有训练慈悲和智慧,才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徒。有人说:“我营养不良。”于是问我营养不良怎么办?我回答说:“如果你真的营养不良,那么你爱吃啥就吃啥呗。”你来问我,你要是营养不良怎么办?其实无非是想让我告诉你:“你可以吃肉好了。”你说你爱干啥就干啥呗。如果学佛是法无定法,如果学佛是自己的事情,那么为什么不反省和改变我们自己的执着呢?我们只能给别人建议和参考,不可能决定和主宰谁,不是吗?

  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