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一百九十二讲

 “学佛虽然需要坚持原则,但是还要恒顺众生,两者之间可以统一而不是矛盾。”       所有十方诸佛刹土中所有的众生,我们都要在缘起法的世谛上恒顺。因为不恒顺众生就没有历事炼心的所缘境,所以佛教徒需要认同和接受现实的规则。如果不恒顺众生,就度不了众生。如果我们不恒顺众生,彼此见面就会没有沟通的共同语言,比如语言犀利、相背,那么结果是平行线而没有交叉点,最终分道扬镳。当然,如果我们真能度他,暂时恨我们也没有关系,过一段时间会反思,会醒悟过来,可能会感恩我们,比如金融诈骗的鬼迷心窍,如果仅仅是和颜悦色,恐怕不会奏效。世间法尚且没有定法,何况无常无我的佛法呢?恒顺顺众生也是一样的道理:有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,有的人可以用那种方法。如果没有慈悲和智慧,从而完全照搬,可能就是东施效颦、弄巧成拙了。我们需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,因为真正的佛法,从来都是圆融无碍的。       “所谓‘广大清净妙庄严’:凡是修学普贤行愿的菩萨,都会最终见到十方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。”       修学普贤行愿的人就是菩萨。因为不是菩萨不会修行普贤行愿,所以因缘不可思议。       “为什么呢?”       只有我们不再执着、挂碍自己了,才能够感悟相应于那个诸佛刹土的无量无边,才会真正地默契于那种庄严之相。       “因为普贤菩萨的心,是清净心。”       因为心里不执着、不挂碍、不烦恼,所以才会真正地得大自在。       “随着心的清净,于是身体也会清净。正如《维摩诘经•佛国品》中,佛陀告诉我们的: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       不像我们自己常常是忧心忡忡、患得患失,一会儿是踌躇满志,一会儿是师父看我顺眼了,一会儿是沉迷人我是非……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理作怪,与其冒烟,不如燃烧。《荀子•劝学》有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我们的生命和慧命,常常是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迷失和浪费的。既然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,那么佛教徒为什么不把握本地风光、脚踏实地呢?走好脚下的路,我们没有时间计较。“青史几番春梦,红尘多少奇才,不需计较与安排,且听尔今现在。”佛教徒的心里清净,应该是当处面对、当处解脱。       “善财童子曾经遇到的所有境界,都是诸佛清净妙庄严净土,没有一处不是净土。”
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