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比如说,当我们去诵读《楞严经》时,楞严会上,释迦牟尼佛一会儿举拳示现给人看:‘这是拳头吗?’‘这是拳头。’一会儿又把手张开:‘这是什么?’‘这是手掌。’‘你知道拳头和手掌有什么区别吗?’佛陀在那里比划着,你说这样的佛法活不活泼呢?当然活泼。”
如果佛陀只是在那里闭着眼睛讲法,那么大家都会随之而睡着了。你说会有意义吗?当然没有意义了。佛陀于是用比喻、用论证、用手势等种种方法,来为我们讲解无所得的道理。佛陀需要用这种方便,如果没有这样的方便,那么大家就不会觉得深刻,也就不会懂得相应默契,又怎么可能契理契机呢?
“可见,说法的目的是让人明白,适当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帮助众生理解和接受;能够帮助众生心开意解;能够帮助众生接受佛法的真理。”
因为这种方式充满生机和生命力,所以是合适和必要的。尤其是能让别人理解,并印象深刻。在日常的生活中,又能够对症下药而显得生机勃勃,这就是观照。
“如果经文不熟,没有深刻的印象,又怎么能够提起观照的功夫呢?”
如果我们经文不懂,乃至于不熟,更不明白,印象也不深刻,那么我们怎么观照?至少《金刚经》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我们马上就会观照,于是我们不再被假相所蒙蔽,不再上当受骗。我们于是会明白,就像导弹防御系统。那边的导弹来了,我们马上就把它拦截住了:“你别闹了。因为知道不是真的,所以不会上当受骗。”我们可以当机立断,这难道不是生机勃勃的佛法吗?
“如果没有了观照的功夫,就不是真正地受用佛法。”
虽然佛法道理知道很多,但是我们就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如此,必然是画饼充饥、说食不饱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