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五百五十二讲

    只是修行者的原则是:只要有感情,就必须需要理性;只要有理性,就必须具备感情。只要拥有了这一个,就必然要有另一个。于是我们就是在对正的矛盾中感悟空性的佛性统一,于是自己就会同自己过不去,自己就会同自己在战斗。不是感情战胜了理性,就是理性战胜了感情。

    我们所说的理性和感情,还是世间法的道德规范。虽然和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不能完全同日而语、相提并论;但是佛法又何曾离开过这个游戏规则?否则,如果连基本的游戏规则都没有了,那么就是空中楼阁、画饼充饥而已。如果佛教徒连基本的人性道德修养、游戏规则都没有的话,那么就是等于说食不饱而已。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不能具备,那么我们的信仰是没有生命力的。

    为什么有人出去旅游的时候,旁若无人、大讪大笑、大喊大叫呢?乃至于张扬张狂、任性妄为……我们是佛教徒,应当换位思考、感同身受。如果大家不喜欢的人和事,那么我们需要引以为戒、谦卑谨慎。在寺院里,我们是佛教徒;在城市里,我们是市民;在外地,我们代表家乡;在国外,我们代表中国……如果我们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,那么我们需要考虑国家、法律、道德、信仰的形象和尊严。我们出门的时候,入乡需要随俗;在家里,也不能忽视责任和义务;出去之后,把握言行举止……因为我们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,所以需要考虑荣辱与共的大局意识。如果我们坚持遵守了应该遵守的相关法律规范,那么我们必将赢得信仰者的形象和尊严。

    我想,这应该就是感情认识。因为我们自己认为:“我们这样做,我们会感觉到很快乐,而不是被束缚。”如果我们只顾自己高兴,而没有考虑别人,那么我们等于缺乏最基本的人的道德修养。如此看来,我们的慈悲和智慧的内容又在哪里呢?如果慈悲没有敌人,智慧没有烦恼,那么佛教徒需要与人同喜、与人同忧。只有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信仰,才是有生命力的信仰。只有当我们可爱的时候,别人才会爱我们。当然,我们不是为了人家爱我们才去这样做的,而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,才是符合信仰标准的佛教徒。如果我们能够感恩、包容、结缘、分享的话,那么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安慰自己:“我已经问心无愧了……”这就是一个佛教徒的信仰心理。如此,我们自己就是在说明我们的信仰,我们自己就是在证明我们的信仰。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