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需要具备较高的修养,这是外在的形象和尊严。哈尔滨市政协发了一封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公开信。我今天早晨重申出家人坚持崇俭戒奢。我们除了“食存五观”的反省,还有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;更有:“十方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。吃了不了道,被毛带角还。”凡此种种,无非慈悲、惜福。我们会从节约一滴水、一度电、一件东西的点滴做起。有时候会被认为吝啬。这应该是佛教徒信仰修行的习惯内容,我们没有理由糟蹋我们的福报和智慧。该花钱的时候我们不会含糊,不该花钱的时候我们不会浪费。因为我们不但为了自己的解脱烦恼和生死,而且还要为信徒树立形象,所以需要过简单的生活。只有利他中的自利,才是有说服力的信仰。如果观念和行为改变了,就是我们解脱、往生、成佛的慈悲和智慧。如果我们连崇俭戒奢的想法都没有,那么我们就是麻木不仁。比如只考虑到自己:“我方便,我愿意,我合适就好,管他那么多呢!”据说法国的路易十三,曾经说过:“我死后哪怕洪水泛滥!”因为这样的观念,所以有了被绞死的结果。如果我们自私,那么信仰会有说服力吗?
只有为别人考虑,别人才会为我们考虑。如果我们不为别人考虑,那么谁会为我们考虑?换位思考,这是很重要的感恩和包容。有人强调说:“谁对不起我了……”应该是自己不经意间先对不起了别人,只是自己只考虑自己而没有考虑别人的存在。如果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那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如果我们用佛法来改变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,那么我们会感谢曾经让我们不舒服的人和事。这分明是在考验和锻炼我们自己茁壮成长,只有佛菩萨的慈悲心,才会如此善待我们,我们只有感恩而不是抱怨和嗔恨。此时此刻,我们还会受伤吗?
“因为感情靠不住,所以智慧是永恒的。”
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双重人格。什么是双重人格?就一般人而言,应该是:患得患失的矛盾心里;就佛教徒而言,应该是既有感性的一面,也有理性的一面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