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在我们信仰佛教虔诚的时候,才会相应、默契、感应。如果说有佛法就有办法,那么问题来了:我们有没有慈悲和智慧?我们有没有无常、无我、解脱?如果都没有的话,那么信仰就是空洞和苍白的。如果本身借助佛教而又排斥佛教,比如出马、附体、冤亲债主等等,拒绝皈依三宝、八正道等等,那么只能是附佛外道,或者別有用心而已。真正的佛教信仰,应该是契理、契机,符合佛法的无常、无我、解脱的标准。我们既要维持佛教的正见,也要解决当事人的烦恼和生死轮回问题,这应该是既有人性还有佛性。如果我们离开了人性,那么就是脱离了面对的现实。不也是不切实际、颠倒黑白吗?因为没有人性等于没有学佛基础,所以需要脚踏实地。因为没有佛性等于没有方向,所以需要转物升华。如果佛性是我们的方向,那么人性则是我们学佛的所缘境、下手处。如果我们同人讲话严厉,那么就会给人以压力。如果我们同人和颜悦色,那么肯定会使人觉得亲切。因为众生脆弱的因缘,所以对于讲话严厉有两种不同的感觉:一种是需要这样的方便震聋发聩、破迷开悟,另一种则是产生距离,容易远离佛教的信仰。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笑脸,那么容易忘记信仰的解脱烦恼和生死的归宿。佛法从来没有定法,有菩萨低眉,也会菩萨蛮,更有金刚怒目等不同的接引众生的方便。只有修学佛法的人解脱烦恼和生死,才是对机说法、对症下药。佛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,却不能只计一点、不计其余地否定别人的因缘。这应该是我们需要注意和思考的内容。否则,我们可能会忽略、浪费別人学佛的因缘。“而所谓“普门遍入大乘力”:就是修行普贤行愿的菩萨能够普门遍入。普门是什么?普门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任何现实因缘、五花八门的故事,也就是在一事一物的随缘任用上,我们都可以从中受益,于是就可以真实的遍入了。”我们能够离开我们的家庭、工作吗?我们能够离开我们的行住坐卧吗?我们能够离开吃喝拉撒吗?我们能够离开现实生活的细节吗?我们实在是不能离开现实而学习佛法。正如永嘉大师的:行也禅,坐也禅,语黙动静体安然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