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楞严经·五十种阴魔》简释第七十四讲

“只是一般人心里并不一定知道。”
自性和执着是不一样的。因为一般人是以执着为出发点的,而学佛是以自性清净心、不执着为出发点的。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,所以可能知道,也可能并不知道。有缘的人呢,就是一种相应默契;没有缘的人呢,当然没有办法知道。
“虽然有知道和不知道,但是是彼此的自性清净心、佛性都是完全平等的,这是佛教徒需要知道的。”
佛教徒学佛需要与自性的空性相应,也就是佛性,而不可以同执着、妄想相应。所谓妄想执着,就是误以为是实在的,当然是不相应的。如果我们认为是不实在的,那么就是地相应的。
“如果你说“某一个人,我一天到晚地想你,想啊,想啊!那么你也可以因此会想我吗?””
这是什么意思呢?如果我们每天去想佛陀,想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会想我们了,这个彼此的自性清净心是完全一样的。如果我们在那里喊阿弥陀佛,然后瞪着眼睛向外边看:“阿弥陀佛怎么还不来呢?”那么这并不是用心念佛。我们想的只是心游道外的执着,并不是自性清净心的相应。此时阿弥陀佛会来吗?应该来不了。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实存在的问题。不然的话,你在那里念佛,瞪着眼睛看,支棱耳朵听,阿弥陀佛走路的声音……佛教徒不应该如此。如果这样去看和听的话,那么并不是一个真的相应阿弥陀佛。如果阿弥陀佛的自性是空性,阿弥陀佛因地的法藏比丘五劫思维的是空性,那么我们需要思维的也应该是空性。只有这样的念佛,才是同阿弥陀佛的相应。只有不执着,才能去得成。如果执着了,怎么可能去得成呢?何况又是:“生者决定生,去者实不去”。我们最初难免、并且可以执着,需要循序渐进。如果想:“阿弥陀佛的不执着,我也不执着。”那么慢慢不就相应了吗?希望大家都能够想阿弥陀佛的庄严和愿力,而不是口是心非地想歪了。比如大势至菩萨的:“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