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种阴魔应该是佛教徒修行过程中的困扰和障碍。如果透视了这五十种魔境,那么即使有更多的魔境,也是可以依此而突破的,乃至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”。佛陀在《心经》又有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”如果色蕴是没有实在性的,那么受想行识蕴也是如此。因为受即是空、空即是受,所以受和空是不二法门,两者之间本质是没有差别的。如果明白之后,就会豁然开朗,佛教徒应该有这样的感悟才是。
“而那些沉湎在境界中的原因,是由于不遵守佛教的戒律。”
如果不遵守佛教的规矩,那么有人质疑:“为什么说我麻木不仁?为什么说我是伪善?我就是这个样子,怎么了?”如果伪装成是佛教徒的话,那么又怎么可能是准确的信仰呢?我们孤独不是更好吗?何必言行、表里不一呢?请还我清净。我们愿意清静,并不愿意热闹。因为责任,内修外弘的责任,所以不得不提醒自己:不要迷失自己的信仰。因为面对发菩提心的大乘佛教,所以需要有利益众生的担当和负责。由此利他中完成自利的福慧双修。不然的话,我们自己会把自己的生死解决了就好了,又何苦需要面对充满遗憾和缺陷的现实呢?希望有识之士、真正的佛教徒,应该去护持、维持正信佛教的标准和规则。
“这样的原因,在《楞严经》中已有充分地揭示。在本经第六卷所描述的道场加行之间,我们可以看出,着魔的起因与不遵守戒律之间的关系,是密切相关的。”
如果不遵守规矩、神不守舍,总是抱着投机、侥幸的心理,那么难免会事与愿违。古代的时候,有两个读书人:一个是心不在焉,一个是用心读书。第一个读书人一直在琢磨:“旁边准备一支弓箭,万一天上有大雁飞来了,就用弓箭把大雁射下来……”根本就没有心思用心读书。结果怎么样呢?最终一事无成:鸿鹄没有来,书也没有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