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如果坚持想这件事情的本身,就会胶着在那里,而换一个角度,或者换多个角度去想一想时,既会理解对方,也会入情入理地分析解决看起来不容易解决的事情。因为比较大气地替别人考虑,所以这还是难事吗?当然不再是难事了。所谓“宽”就是想得周到一些,不要只想着自己的一个角度,跳出自我不但需要而且必要。
所谓“处难处之人,愈宜厚”,同难以相处的人在一起,我们需要包容厚道,不可以投机取巧,不必说得太多,更多的应该是真诚的行动,最后对方终会被感动。现在人们:因为总是想去教育别人、说服别人,所以往往事与愿违,说得越多反而教育不了别人,也说服不了自己。相反,如果我们真正地做到了,就会切实影响别人、感动别人。要知道:不诚无物,非诚勿扰。
无论是做人还是信仰,厚道非常重要。如果说:“这个人很厚道,并不刻薄……”那么这就是道德品质的基础。如果一个人特别苛刻,凡事计较,那么这个人的心胸就很狭隘,又怎么会有福报和智慧呢?
所谓“处至急之事,愈宜缓”,如果我们要去处理非常棘手的事情,那么一定不要着急,必须要沉得住得气。当我们沉住气的时候,事情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。这应该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学佛智慧。因为越是着急,越会忙中出错、忙中出乱,所以要缓一缓,多想一想。当然,我们不能总是想得没完没了,一直犹豫不决。可见,“缓”并不是不做,是暂时先稳住神、沉住气、想一想,这样比较周全,最后我们还是应当比较公道圆满地把最急的事情处理好。这就是智慧。这个智慧是佛教徒需要拥有的修行。我们讲了很多的空、无相、无作、不执着,可是大家更多的时候都是挂在嘴上的,而不是历事中的炼心。
如果一直强调说:“不要执着啊……”那么或许是正在执着的另外一种方式。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不执着呢?应该面对现实:只有训练自己接受、处理、放下的过程,才能证明我们确实不执着,才可以称为修行。无论我们学了多少知识,诵了多少经咒,如果不能解决心里的执着,那么又怎么能够解脱自在呢?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所谓“处难处之人,愈宜厚”,同难以相处的人在一起,我们需要包容厚道,不可以投机取巧,不必说得太多,更多的应该是真诚的行动,最后对方终会被感动。现在人们:因为总是想去教育别人、说服别人,所以往往事与愿违,说得越多反而教育不了别人,也说服不了自己。相反,如果我们真正地做到了,就会切实影响别人、感动别人。要知道:不诚无物,非诚勿扰。
无论是做人还是信仰,厚道非常重要。如果说:“这个人很厚道,并不刻薄……”那么这就是道德品质的基础。如果一个人特别苛刻,凡事计较,那么这个人的心胸就很狭隘,又怎么会有福报和智慧呢?
所谓“处至急之事,愈宜缓”,如果我们要去处理非常棘手的事情,那么一定不要着急,必须要沉得住得气。当我们沉住气的时候,事情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。这应该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学佛智慧。因为越是着急,越会忙中出错、忙中出乱,所以要缓一缓,多想一想。当然,我们不能总是想得没完没了,一直犹豫不决。可见,“缓”并不是不做,是暂时先稳住神、沉住气、想一想,这样比较周全,最后我们还是应当比较公道圆满地把最急的事情处理好。这就是智慧。这个智慧是佛教徒需要拥有的修行。我们讲了很多的空、无相、无作、不执着,可是大家更多的时候都是挂在嘴上的,而不是历事中的炼心。
如果一直强调说:“不要执着啊……”那么或许是正在执着的另外一种方式。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不执着呢?应该面对现实:只有训练自己接受、处理、放下的过程,才能证明我们确实不执着,才可以称为修行。无论我们学了多少知识,诵了多少经咒,如果不能解决心里的执着,那么又怎么能够解脱自在呢?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