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“此惜名也”,这应该是对自己名誉非常珍惜的人所坚守的行为,至于极其自私的人,无惭无愧的人,当然是例外。可以想一想,我们的出家人和在家佛教徒,其实也要为自己的责任和名誉去思考,应该珍惜。因为它已经不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。如果我们的言行已经影响着其他人:如何认识、理解、接受佛教的理念?那么自己是不是应该谨言慎行呢?这分明就是因果啊!
有在家佛教徒经常会对别人讲:“我是佛教徒”,“我受三皈了”,“我受五戒了”,“我受菩萨戒了”,“我曾经见过某某高僧大德”……这虽然是他个人的经历,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如果看他的行为,却又与信仰相去甚远,那么不是污染了,就是跑偏了……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无论三皈、五戒、菩萨戒,还有高僧大德的形象,都不应该只是外表,更应该有内容;所以佛教徒要珍惜自己的名誉、名声,如此,社会风气会变好,佛教的知见、佛教的风气也会正见和良性互动。
请不要单纯地以为学佛仅仅是出家人的事情,在家佛教徒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。因为佛教是四众弟子,缺一不可;所以每一众的弟子,都应该有他的因缘责任,也都有他的定位,不要错位和越位。希望大家能够把握和担当。
所谓“竞标榜”,就是竞相地炫耀、标榜自己,表现自我说:“我了不起,我如何如何了”,希望由此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……这应该还是我执和我慢的表现和延伸。
一九八九年的时候,暑假从北京回极乐寺,见到一位挂单的师父告诉别人:“我爸爸是上海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,我妈妈是上海人民法院的院长……”有很多信徒追星般的围在身边,好不热闹。我立刻转身走掉了。且不说是真是假,单就出家的身份而言,父母、包括自己的所有曾经的身份,已经不重要了……因为需要脱俗,所以毕竟不可以炫耀和沉迷。另外有一个出家人,号称是曾经国家领导人的孙子,还有一位号称是领导人的哥哥……现实,如果真的是这样,惟恐别人认出他才是,应该努力回避或者含蓄。那么可想而知,之所以有市场和空间,可以检测信仰环境和人们的认识心理……出家是为了什么呢?八年以后,江湖上不再有这样的传说……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有在家佛教徒经常会对别人讲:“我是佛教徒”,“我受三皈了”,“我受五戒了”,“我受菩萨戒了”,“我曾经见过某某高僧大德”……这虽然是他个人的经历,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如果看他的行为,却又与信仰相去甚远,那么不是污染了,就是跑偏了……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无论三皈、五戒、菩萨戒,还有高僧大德的形象,都不应该只是外表,更应该有内容;所以佛教徒要珍惜自己的名誉、名声,如此,社会风气会变好,佛教的知见、佛教的风气也会正见和良性互动。
请不要单纯地以为学佛仅仅是出家人的事情,在家佛教徒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。因为佛教是四众弟子,缺一不可;所以每一众的弟子,都应该有他的因缘责任,也都有他的定位,不要错位和越位。希望大家能够把握和担当。
所谓“竞标榜”,就是竞相地炫耀、标榜自己,表现自我说:“我了不起,我如何如何了”,希望由此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……这应该还是我执和我慢的表现和延伸。
一九八九年的时候,暑假从北京回极乐寺,见到一位挂单的师父告诉别人:“我爸爸是上海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,我妈妈是上海人民法院的院长……”有很多信徒追星般的围在身边,好不热闹。我立刻转身走掉了。且不说是真是假,单就出家的身份而言,父母、包括自己的所有曾经的身份,已经不重要了……因为需要脱俗,所以毕竟不可以炫耀和沉迷。另外有一个出家人,号称是曾经国家领导人的孙子,还有一位号称是领导人的哥哥……现实,如果真的是这样,惟恐别人认出他才是,应该努力回避或者含蓄。那么可想而知,之所以有市场和空间,可以检测信仰环境和人们的认识心理……出家是为了什么呢?八年以后,江湖上不再有这样的传说……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