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经文释义67
我们要控制、调整自己的五根,不要向外驰骋,一旦向外驰骋的时候,我们就会贪着色声香味触五尘。这个五欲就是五尘,不要单纯认为五欲只是财色名食睡。因为我们的五根对应的就是五尘,所以它也叫五欲。
如果我们的五根能够得到调整或者转化,就不会对外在的五尘——色声香味触去执取,一定不要执取这个本来不实在的东西。只是烦恼和轮回中的我们,已经习惯了执取。就像有人喋喋不休同我倾诉:“坐禅的时候妄想太多……”那么,妄想到底真不真呢?当然不真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妄想呢?习惯了,不妄想不行。不妄想心里就感觉到不自在,就感觉到无事可干,我们都是这样的。所以我们不可以让它放逸而贪着五欲。
“这里边有三个比喻:比丘守戒,就好像牧牛的人一样,要用净戒的棍棒看管五根。”
出家人守戒,就像牧牛一样,拿着棒子看着牛,如果离开了这个范围,那么他一定要去制伏于牛,让它回归心里,或者用绳子把它牵回来。那么这个棍棒,指的就是持戒,一定是强制性的内容。持戒应该是强制性的自我管理。
“不要让它放逸而侵害他人的庄稼。”
如果我们的牛吃了人家的庄稼,那么这个我们要赔偿。这里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。
“此处的苗稼即是指功德善法。”
如果心里放逸了,离开了无住生心的根本,从而被外境所困扰和束缚,那么就一定会伤害我们的功德善法,不能解脱自在。其结果必然是:损人并不会真的利己,单纯的没有做坏事,或者只是做好事而没有智慧,同样不是真正的学佛。学佛应当是:只有福慧双修,才能功德圆满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我们要控制、调整自己的五根,不要向外驰骋,一旦向外驰骋的时候,我们就会贪着色声香味触五尘。这个五欲就是五尘,不要单纯认为五欲只是财色名食睡。因为我们的五根对应的就是五尘,所以它也叫五欲。
如果我们的五根能够得到调整或者转化,就不会对外在的五尘——色声香味触去执取,一定不要执取这个本来不实在的东西。只是烦恼和轮回中的我们,已经习惯了执取。就像有人喋喋不休同我倾诉:“坐禅的时候妄想太多……”那么,妄想到底真不真呢?当然不真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妄想呢?习惯了,不妄想不行。不妄想心里就感觉到不自在,就感觉到无事可干,我们都是这样的。所以我们不可以让它放逸而贪着五欲。
“这里边有三个比喻:比丘守戒,就好像牧牛的人一样,要用净戒的棍棒看管五根。”
出家人守戒,就像牧牛一样,拿着棒子看着牛,如果离开了这个范围,那么他一定要去制伏于牛,让它回归心里,或者用绳子把它牵回来。那么这个棍棒,指的就是持戒,一定是强制性的内容。持戒应该是强制性的自我管理。
“不要让它放逸而侵害他人的庄稼。”
如果我们的牛吃了人家的庄稼,那么这个我们要赔偿。这里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。
“此处的苗稼即是指功德善法。”
如果心里放逸了,离开了无住生心的根本,从而被外境所困扰和束缚,那么就一定会伤害我们的功德善法,不能解脱自在。其结果必然是:损人并不会真的利己,单纯的没有做坏事,或者只是做好事而没有智慧,同样不是真正的学佛。学佛应当是:只有福慧双修,才能功德圆满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