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五欲的过患

大人觉悟的第七条准则是:五欲的过患。


“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众生大棉被”,这是五欲的过患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应该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因为我们最初还没有分别出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只是外在的尘境给我们的诱惑,使我们不能够消化,所以我们就形成了欲望,然后就有了财色名食睡。


即使作为一个世俗的人,也不应该过分地染着五欲的世间之乐。


即使是一个在家的、不信佛的人、甚至一个社会上有道德的人,都不应该过分地贪名、贪利、贪色、贪吃、贪睡,都不应该如此,就是不执着五欲的世间之乐。更何况是佛教徒呢?当然,佛教徒中,尤其是出家人,这种定位是至关重要的,因为我们已经把头发剃光了,叫作离欲者,所以不应该执着五欲,尤其应该作为不执着五欲的模范代表。在家的佛教徒,尚且应该如此,何况出家的佛教徒?给人家感觉是:你做得很优秀,你和社会人就是不一样。如此,人家才会接受我们的信仰。


应当常常想念出家人所持的:仅仅是三衣一钵的法器。


所谓三衣,是指我们的五衣、七衣、九衣。所谓钵,就是出家人吃饭的饭碗。由此,仅仅是简单的生存而已。


同时,还要发起出家的心愿。


这是对在家人讲的。大家应该知道,离欲最大的一个行动就是出家。但是有人就真的把头发剃了,尤其年迈苍苍的老人,跑到寺院里很麻烦,所以不提倡。那怎么样呢?身未出家,心要出家,作为一个心里的出家人,这是应该的。《维摩经》里已经讲了,我们要提倡身心都能出家的人,但是尽管不能做到这一点,也应做到心要出家,这很关键。


以高远的梵行来约束自己。


高远的梵行,其实就是守戒,就是不染世乐,就是要摒除贪欲。只是,这种摒除非常微细和微妙。为什么呢?每一个在家的佛教徒,都有家庭、社会的责任和义务,那尽不尽呢?不可回避。但是我们做的时候,因为出家要有智慧,所以就应该不执着它而去做,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
有人说,“我不行。”不行才要训练,如果行了,那么还学佛干什么?就是因为不行,所以要慢慢地训练自己,时间久了,自然会有一种全新的定力,因为我们守戒了。


希望做到修道人那样三业清白无染。


我们身口意三业将不再受染污,活着仅仅是随缘结缘了缘,仅仅是为了慈悲和智慧。为什么叫随缘结缘了缘?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,心无挂碍。佛教徒就是不要浪费生命。如果浪费我们的生命,将来恐怕万劫不复。所以说,我们要珍惜这个身体,要随缘结缘了缘,要心无挂碍地改变自己。


并且能够以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。


这就是结缘,也是离欲。因为我们有了这个身体、生命,所以应该怎么样呢?学佛的下手处就是把握当下,利益一切众生。这就是我们解脱、往生和成佛的资粮、路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