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《华严经·普贤菩萨行愿品》十大愿王第九:“恒顺众生”。虽然一般着相人没有办法去理解和消化,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佛教徒却是可以随缘不变地历事炼心。否则借口恒顺众生的贪嗔痴,又怎么可能解脱、往生、成佛呢?虽然我们可以凭借佛陀的加持力,成就众罪消灭,但是我想说,这是彼此愿心和信心的相应和默契,实在是说来容易做来难。
曾经寺院里的一位老和尚,病情非常严重。为什么生病?生气所致。其实老和尚遵守规则、很有修行,只是就是喜欢认死理。于是我忍不住说:“老和尚,人生都是假的,又何必计较呢?”老和尚感慨地说:“学佛容易化性难啊!”这句话至今言犹在耳。现实中的佛学知识,相对比较容易掌握,而真实改变自己的执着内容却是难上加难。只有知识不是力量,慈悲和智慧的行动才是。学佛不应该是我们外在情绪的流露,而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清净不住。虽然我们嘴上会说我不生气,但是我们内心会有平静吗?如果我们说自己没有生气,那么心里是不是可以“无住生心”了呢?如果没有做到的话,那么需要反省和改变。即使是做到了,也要考虑别人的承受因缘。
佛教徒不应该自欺欺人,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。这不但残忍,而且也是害人害己害佛教。我们需要准确地依靠三宝改变自己的贪嗔痴,从而积累慈悲和智慧的资粮。只有这样的信仰,才是定位和出路。只有佛教有定位有出路,我们自己才有定位和出路,众生才有定位和出路。
所谓善根:就是净业根,就是菩提根。
菩提就是觉悟。
善有两种:一是有漏的善法,另一种是无漏的善。有漏的善法是修人天福报,种有漏的善根生人天,而不能往生西方净土。
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到了寺院,不是求名就是求利,当然是误解和误导了信仰的终极目的。虽然可以“先以欲钩牵”,但是却不能忽略“后令入佛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