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慈云忏主《净土文》释义第一百二十六讲

明代的时候,有一位老太太坚持跑到寺院里佛殿,跪在那里请求:“阿弥陀佛啊,您赶紧把我接走吧,我实在是厌倦了这个娑婆世界了,实在是太苦了……”佛像的后边有位小沙弥已经听了很久,于是捏着鼻子说:“好吧,准备明天下午四点接你走。”这位老太太听了,一下子坐在地上懵了,赶紧说:“阿弥陀佛!不行、不行啊!如果我死了,那么我的孙子没有人管哪……”嘴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完全不一样了……

人在没有死之前,尤其是年轻的时候,他是不怕死的,因为死亡比较远,所以不怕死。如果你同年轻人谈死,年轻人无所谓;如果你同年老的人谈死,即使他学佛了,也未必消化得了,更何况没有信仰的人呢?他不但在乎,而且还会伤心,乃至他会非常恨你。为什么?因为老了,所以离死亡实在是太近了。只是我想说,此时,离解脱也不会太远了。因为我们不要再去执着这个肉体永恒的时候,所以我们会有因缘可以解脱。如果我们越在乎这个身体,那么就会离死亡越近啊!只有我们不在乎,有信仰的依靠,死亡才可能会变得慢一点,只是人生终究是会死的。

一般的凡夫都有亲疏远近的厚薄之分,即使讲慈悲、讲仁爱,也是难免会带有感情的色彩。

虽然每个人都难免会这样,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学佛应该从一个正常的人开始学起。如果不是这样,那么反而学佛的下手处同一般人会有太大的差异,反而容易被人误会和误解。我们承认自己有自私、有狭隘、有亲疏、有厚薄,然后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,这应该是属于正常的因缘。只是通过学习佛法之后,我们需要去调整和改变自己心里的纠结和困扰,这是佛教徒应该的践行内容。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,那么反而会停留在过去而无法面对当下的人生。

只要有私心杂在其中,便不能叫做清净。

学佛需要打破私心。私心是什么呢?应该是由我执产生的结果。如果没有我执,哪里会有私心呢?人生最大的私心。就是以“我”为中心。如果“我”是缘起的假相,那么请问;我们的私心又何以成立呢?只有打破自己的私心,才会促使自己的心里真正清净。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