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 人生 第五十七讲

“佛教徒就是应该用慈悲和智慧去对待有缘人。有人抱怨家里的人对自己不够好,不能满自己所愿,不能听自己的领导。”

因为我吃素了,然而别人却不吃等等的烦恼。这种抱怨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呢?如果换位思考,就不一定理直气壮。
“或者觉得社会混乱,人心不古,总认为别人应该变好,自己就会安全;其他人都应该变得认真负责,自己就会幸福了。”
只有别人变好了,自己才是安全的、更好的,这本身就有问题。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变好,那么指望别人变好,又怎么可能呢?尤其在这个大家都不够好的现实中,如果自己能够做得很好,那么信仰难道不是更有说服力吗?那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?我们为什么不去担当这个社会和信仰的责任,而一味地坚持抱怨呢?这应该吗?实在是不应该。我们自己曾经有过这个经历,怨天尤人过,只是最终发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与其冒烟,不如燃烧;与其在发牢骚,不如干点实在事,生命应该活得更有质量。
“如果总是期待他人变好自己有福报的话,那么我们却忘了自己的责任、义务。只有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满了别人的愿呢?如此,才是面对现实的当务之急。”
我们让别人喜欢我们了吗?我们让别人认为我们可爱了吗?我们考虑过这些内容了吗?如果没有考虑,那么凭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可以颐指气使?“因为我学佛了,所以要管着你们;我现在是菩萨戒了,就得管着那些受三皈、五戒的……”凡此种种,应该不是佛教的精神,而是精神病。请问凭什么管别人而不是自己做的更好?如果是“以戒为师”的话,那么应该没有错,只是我们真的守戒了吗?比如三皈依,我们真的做好了吗?比如五戒,我们真的守好了吗?又如菩萨戒,我们真的利益众生了吗?如果我们自己做好了,那么还需要让别人尊重我们吗?不需要了,无所谓了,别人尊重我们、不尊重我们没有关系了。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,并不是为了让别人尊重我们才学佛的,佛教徒应该这样看待自己的信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