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正见与修行第三十六讲

    我们去看《佛说般若经》里,所说的三十七道品,从小乘看,那是小乘;从大乘看,那是升华的大乘。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,但是不能停留在这里。那是阶梯,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。
    大家想一想,《佛说妙法莲华经》说,释迦牟尼佛教化的那些声闻众,最后佛陀给他们授记将来要做佛。他们只是修行四圣谛修圆满了,成就阿罗汉果,但是还是要开权显实继前行。成佛比喻为五百由旬,小乘阿罗汉已经走了三百由旬,最后还需前行,还要有慈悲心,这是需要的。
    所以,次第并不表明就是定法,不是定法,如果觉得它是定法,那就有问题。三论宗以二智为所依,什么叫二智?根本智和方便智。先有根本智,后有方便智。
    我们认识到人生无常、没有实在性,那么就帮别人,那就是方便。可是如果我们先要执着,然后帮助别人,别人不感谢,也不感激,那么我们就会失衡。所以菩萨没有希望地去学般若波罗密,才能解脱自在。那就是,我虽然不要求回报,但是,这样做首先改变了我执,其次回报也是必然的规律,只不过是缘起的迟早问题而已。就像我们春天播种,并不是春天收获,需要有夏天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有时候很寂寞、很难耐,但也是一种积累和沉淀。因为这个寂寞、难耐,也是改变我执的相似相续过程,所以我们要去面对它。
    方便是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。我们从这个世俗谛上入手修行佛法,这应该是历事炼心。佛菩萨是慈悲的下化普度,感谢众生;我们是回归的上求解脱,感恩佛陀。这两者之间是彼此的成就,谁都离不开谁。虽然出发点是不一样的,佛菩萨是愿力,是慈悲的,但我们是业力,仰赖佛法得以改变。一切都是从现实开始,如果离开了当下,那么我们就没有了修行和解脱的可能。
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