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二百八十六讲

    “所谓‘愿持诸佛微妙法’:此中的诸佛是什么呢?情与无情皆是佛性。”

    如果认为诸佛都是像释迦牟尼佛的样子,那么我们其实是搞错了。因为这是佛陀的化身而已,所以不是“以法为身”的法性身。如果说佛陀无处不在的话,那么空性所在、佛之所在。如此,情与无情都是佛性法身。正如:“黄花翠竹西来意,青山绿水古佛心。”黄花在随风摇曳,非常绿的竹子,原来是佛祖的西来大意;青山和绿水在证明什么呢?正是古佛无所得的清净心。什么心呢?清净无着的佛心。也就是说,在任何一法上,我们都能够透视、感悟到空性的佛性。因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,所以无处无物不是佛陀的法身。

    “对此我们要说,一切都可以是微妙的佛法。包括众生复杂的情绪变化、天气的变化、年龄的变化,无一不是宣说佛陀的微妙之法。”

    一切法是固定的吗?当然不是,都是空性。空性不就是微妙的佛法吗?所谓情绪的变化:就是喜怒哀乐;所谓天气的变化:就是一会儿晴天,一会儿阴天,一会儿下雨,一不小心下雹子,多云转晴,多云转阴,晴转多云,一直都是这样的变化多端,从来不是固定的现象;所谓年龄的变化:就是一点点长大,一点点衰老,及至最后老病死,都是微妙的佛法。

    “如何将一切原本微妙的佛法用于开启我们自己无量的智慧呢?”

    这应该是学佛的关键所在,恰恰是佛教徒真正修行相应默契的观照般若。因为文以载道,所以佛陀经典所载的应该是文字般若。佛经所载的道理是实相般若,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,是我们所说空性的佛性。如果我们能够与这个空性的佛性相应默契,那么必然就是同佛陀的清净心无二无别。

    “如此,可以圆满完成我们自己甚深的禅定境界。”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