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学生是他自己。”
因为善财童子说别人是佛菩萨,自己是学生,所以非常谦卑,即使对待外道也是特别客气。
“五十三参中有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有出家的、在家的,有学佛的,也有外道,应该就是我们现实社会的缩影而已。”
五十三参里边只有五个和尚,其他的有外道,有在家的男女老少等等,不就是现实社会吗?如果我们认为五十三参好,那么上哪里找去?现实社会就是,芸芸众生就是,除此又上哪里寻找呢?因为现实社会就是修行的大冶洪炉,所以佛教徒可以从中修行锻炼,是我们茁壮成长的所缘境、下手处。佛教徒能够回避和逃避吗?当然不能。因为不依世俗谛、不得第一义,所以佛教徒需要随缘,而不是拒缘或者攀缘。
“因为我们遇到没有办法转化为善知识,所以最终也不能成就解脱或者成佛。”
我们虽然遇到了各种境界,但是往往当面错过,不但没有训练、锻炼自己,也就是没有把境界转化为自己的善知识,反而随境所转,或者是矛盾对立。如果我们看见他们不好,就反省我们自己:见不贤而内自省也;如果看见他们好的,就应当见贤思齐,我们有这样尝试吗?很多人应该没有。如果没有尝试的话,那么我们如何从中受益呢?
“佛教徒虽然要向善财童子学习,但是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,而应该践行在自己身口意的相应默契上,如善财童子那样,完全地投入、学习、改变。只有这样,才是学习《华严经》。”
如果不是这样,那么我们学习“五十三参”又有什么用呢?即使是会背下来,也没有什么用。
“佛教徒学习践行普贤行愿,只有最终成就普贤行愿,才能是‘常愿与我同集会’,就是把情与无情当作自己学佛的善知识,就是愿意有情无情众生都和我在一起了,作为自己践行普贤行愿的所缘境。”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