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认识上的差异:话不投机,梁武帝就不喜欢达摩祖师。达摩祖师没有办法,只好一苇渡江跑到嵩山少林寺面壁。怎么办呢?如果没有缘,那么你又同谁说呢?虽然可以同大家讲,那么有缘听懂的人又有多少呢?如果没有缘分,那么即使是真理,也必然是孤独寂寞的。就像达摩祖师同皇帝说,皇帝都不理他了,谁还敢接受他呢?只好在嵩山少林林寺那里面壁。 周恩来写了一首诗,其中有两句是:“面壁十年图破壁,难酬蹈海亦英雄。”达摩祖师面壁,有人说是九年,有人说是十年。九年之后,二祖慧可大师跑来了。达摩祖师就等这个有缘人,于是把法传给他,然后达摩祖师就走了,事实上是这样的。达摩祖师只好等到二祖慧可大师来,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。当时,谁认识达摩祖师呢?谁也不认识他。不像我们今天,一个师父出名了,呼呼地全去了。我们要冷静,要去思考,到底是起哄还是随喜呢?这是一个问题,需要大家去思考。梁武帝因为对佛教的认识局限,这种狭隘不能放下自己的执着,无法对于空性无所得相应默契。 “《六祖坛经》里有这样一句:‘若真修道人,不见(xiàn)他人过。’” 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呢?因为在真修行人的内心里,已经没有了好坏、彼此的二元世界的实在性,只是幻化的游戏。如果没有了一个真实不变的相状,那么就告诉我们,慧能大师已经透过现象,感悟到了本质的空性真谛。而我们则执着在俗谛之上的假相以为真实。只有在俗谛的缘起假相上不再执着的当下,才是生命的真谛,觉悟空性。佛教徒需要努力二谛融通。 我们的佛教徒需要面对随喜功德,从而反思、自省、改变自己认识的局限。当我们真正醒来的时候,反省我们自己曾经是怎么做的?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,那么需要去改变,这应该是学佛的修行。否则,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诵念十大愿王中的随喜功德,但是我们有过自我反思、反省吗?有过真正的改变吗?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