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就是佛教徒要做好人,这就是佛教徒要具真诚。如果我们不是好人,不具真诚、恭敬,那么别人又怎么可能对我们的信仰真诚、恭敬呢?肯定不会。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不按着规则内容践行,只是拿着皈依证,只是拿着菩萨戒牒去表现、张扬、任性、胡来,那么请问,谁还能接受我们的佛教信仰呢?佛教的规则践行究竟在哪里呢? 上次有一位老居士问:“如果那些人变好了,我们就没有用了吗?”我们因为曾经讲过这样的话,所以揪住这句话不放。请问这个变好的标准在哪里?如果真的变好了,那么哪里都会要我们。菩萨心里应该无所求地甘于寂寞。从另外的角度看,如果没有人需要我们没有关系,那么我们自己应该反省和忏悔。无论没有人需要我们,或者有人需要我们,都应是因缘。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随缘而已。 佛教徒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位,应该是重要的。我们应该有内容,而不是表面。因为表面谁都可以穿得道貌岸然的,所以表面需要与内心对称相应。听说寺院外边有卖红袈裟的,只要一百元钱就可以买一件,几百元钱就可以装扮成一个所谓的和尚……如果佛教徒没有内容,仅仅有三皈依证,仅仅有菩萨戒牒,仅仅有比丘戒牒,那么除了利用身份谋利之外,还有什么说服力呢? 人生最远的距离:应该是嘴和手的距离,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行动。如果我们的贪嗔痴被自己隐藏起来了,那么我们是不是用狡猾地虚晃一招的形式,躲过了别人对我们真正的观察呢?我们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心扉敞开来让大家认识:“你了解我吗?如果你不了解我,那么没有关系。我们可以‘日久见人心,路遥知马力……’”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态,就会道听途说,随便给一个人下定义,这应该是不公平的。无论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,都是不公平的。更何况,佛教徒的信仰,应该是自我的反思、反省、改变。如果我们总是向外寻找,即使不是失望,也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,那么我们个人还是应该: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为好。 “如果我们待人接物真诚了、恭敬了,按照规则去做了,那么我们的业障自然就能消除了。” 如果我们没有按规则去做,那么人家要求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?如果我们按照规则去做了,人家误解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?都应该没有关系。此时业障必然消除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