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‘愿’有通愿和别愿之分,例如四弘誓愿,以及《华严经·净行品》文殊菩萨开示一百四十愿。” 四弘誓愿应该是通愿。大家想一想,所有的佛教徒,从最初选择皈依开始,就必须要认识和接受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应该说,我们只要受了皈依,就活得很快乐,很自在。要不然,我们这发愿都是假的。如果我们没有有内容的发愿,那么有什么价值呢? “乃是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必发的‘通愿’。” 无论四弘誓愿也好,还是一百四十愿的文殊菩萨的愿也好,都是通愿。 “至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、药师佛的十二大愿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都是‘别愿’。” 通和别没有区别,只是侧重点不一样。你从那个门入,他从这个门入,这是别。所谓通愿,就是说任何一位佛菩萨,都必须要从四弘誓愿入手,包括我们所有无论是在家的、出家的佛教徒,都必须要发起四弘誓愿。如果我们不发愿学习佛法,那么又有什么说服力呢?因为发愿,所以心量大;因为不发愿,所以心量小。如果大乘佛法必须通过利益众生成就自己的解脱和成佛,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依教奉行呢?至于极端顽固的自私自利,必然与佛教的信仰毫不相干。如果刚开始发愿时我们做不到,等于说假话、妄语,那么慢慢地就开始改变了自私自利。毕竟我们的信仰需要言行相应、表里一致。只是我们在改变的时候,自己往往还不知道哪!应该说:变得慈悲和智慧,也就是越来越可爱是个标准。 有这样一句话,我们觉得很深刻,说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;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”我们同善人、好人在一起,就像进入了放有灵芝、兰花的那个房间里待着,时间久了,我们不知道自己身上都是香味,因为我们确实受到了影响,所以我们已经香了,也就是我们真的可爱了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