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三十一讲

    即使是平时,我们也不可能刻意地找你、麻烦你、要求你:“请你发心吧……” 因为这是佛教面对的因缘。四月初八既是佛教活动,也是社会活动,所以人们要来。虽然我们单纯的佛教徒浴完佛就好了,但是社会上对庙会感兴趣的人要来凑热闹,我们会拒绝他们来吗?我们的寺院,需要随缘面对。       “所谓‘行’,就是依据佛法所指示的菩提道或菩萨行的实践。”       关于“普贤菩萨”,我们已经交待了,是:自受用、他受用。我们再回过头说“华严”这两个字,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?就是文殊智,普贤行。“华”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;“严”就是普贤菩萨的践行。虽然是用华来装饰的,但是这个装饰是完成对华的表法智慧。这个“行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依照佛法所说的相应行。我们需要依教奉行,如果我们不去践行,那么就是画饼充饥。如果只是建议别人行动,而不是自己的言行相应,那么就是事与愿违,不是佛法的默契。我们只有行动,才有自己的真实受用。       “所谓‘愿’,就是发起‘上求无上佛道,下度无量众生’的大心愿。”       所谓上求无上佛道,无上到什么程度呢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应该是没有任何的时间的障碍、空间的障碍,完全突破了时空的束缚,我们不再纠结了,真正的慈悲和智慧圆满了,我们就是真正的圆满成佛了。       所谓下度无量众生,你不能强调说:“张三我认识,我需要度他;李四我认识,我也可以度他;他同我是老乡,我还是可以度他……”大乘佛教需要普度众生,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众生,只是有多少相应的人随缘而已。       虽然我们不必认识谁,但是在这样的环境、空间里,如果有人问我:“我来听,可不可以?”“当然可以。”“我不是佛教徒可以吗?”“没有问题。”为什么不可以呢?无论是不是佛教徒都可以分享,即使是文化,也可以对佛教的信息对称才好。当然,我们想让你听的目的,并不是自己主观想让谁变为佛教徒,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,来决定自己适不适合做一个佛教徒;或者也可以通过接受佛教文化吸收它的营养。而作为佛教徒的付出,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吃亏,而是因为利益众生而获得的慈悲和智慧的解脱乃至成佛的资粮;所以佛教应该是包容的信仰,佛教应该是有心量的信仰。
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