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弘一大师《格言别录》释义第二百三十讲

    小人乐于听闻君子的过失,甚至热衷于此,而且是乐此不疲。你如果说一个人光明伟大,是高僧大德,肯定没有人信;只是你说一个人如何如何不堪了,纯属伪君子之类,那么很多人会两眼放光,耳朵很长,主动就凑过去了,说:“到底什么事啊?”如果越是含蓄,就越是强烈的好奇。如果听完之后,不管真假,憋得发疯,然后就会找人倾诉,刚开始还神秘地说,最后整个人群都知道了……所谓“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。”从某种角度看,人性不愿意相信人是好的,往往带着怀疑和质疑……佛教徒应该“好人好自己,坏人坏自己,管好自己”。否则必然会“不务正业”,甚至于缺德。
      为什么这样的人不务正业、甚至缺德呢?因为道听途说来的故事。如果不是事情真相,必然会误导良心和信仰,那么传播这种流言蜚语的人不但害了自己,而且还污染了更多人的道德和信仰。乃至于有人欺骗别人没有成功,或者团伙作案被别人戳穿了谜底,于是怀恨在心,或者消化不良,也会施以报复、造谣和中伤。相信的人会成为被利用的传播流言蜚语的工具。如此,耻不耻辱呢?当然耻辱。而有些人却并不知道,反而乐此不疲。
    所谓“君子耻闻小人之恶”,君子坦荡荡,比如有人说张三做了什么坏事……对方回应:“我不听”;有人说李四又有什么故事……对方说:“我不感兴趣。”如果都不好奇与合作,那么就是“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了。只是人性的弱点无法回避“有好事者”,于是“三人成虎”的故事发生了……如此,社会道德和信仰的良心,早已忘记和突破了底线。要知道:因果自作自受。张三有张三去承受他的因果,李四有李四去承受他的因果,我们有我们的因缘,把握自己就可以了。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?我们如果管不了那么多,那么管好自己总是可以吧!如果可能,为了维护良心和信仰的大局,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沟通和反映出现的问题,应该是入情入理的行为。总是比不正常地传播要好得多吧!这段话特别有意义,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它,都能够反省它、受益它。
    所谓“此存心厚薄之分”,这段格言就告诉我们,发心淳厚或者刻薄的一个分界线就在这里了。
    所谓“故人品因之而别”,因此我们的人品,就是因为我们喜欢打听、好奇而变得差劲。当我们不再好奇、不再苛求别人的时候,那么我们的人品就会由此而厚重。两者之间的差距,能是一样的吗?
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