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三百四十一讲

如果当事人是工人,那么我们要同他说工人的法;如果当事人是农民,那么我们要同他说农民的法;如果当事人是放牛的,那么我们要同他说放牛的法……《大智度论》说,佛陀同那些牧牛人一起探讨牧牛的方法,使牧牛人非常受益。因为牧牛人自己受益,所以把牛放好了,同时又把自己的心调伏好了,这就是契机契理。这正是对机施教、对症下药。
 面对一个经商的人,如果我们同他讲种地,那么应该是不契机的。佛陀当年有这样一个例子:阿难尊者让洗衣服的修学数息观,让打铁的修学不净观。他们修了很长一段时间,都没有受益,于是请教佛陀。佛陀让他们之间调换了一下,让打铁的修学数息观:一二三四五……铛、铛、铛;让洗衣服的修学不净观:当他一看见那衣服很脏,就开始生起出离心。于是,很快两个人都有了成就。因为这是契机契理,所以入情入理,结果就会使人受益。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,比如说,我们的佛教徒见到政府官员了,姓王的、姓张的,都以为人家是学佛的,于是说:“王居士”、“张居士”,最后弄得人家直眉瞪眼。这当然不行,我们是既不契机也不契理,当然人家不高兴、不舒服。虽然我们同我们的佛教徒或者寺院的义工,怎么说都成,但是对待外边的人不可以这么讲。
  “各使证入解脱。”
 正是因为契机契理,所以彼此都是受益者。于是当事人解脱了,他改变了自己,利益了自己。佛陀站在对方的层面上,用他们能够接受、消化的方式和方法,解决了他们的人生的障碍、烦恼,让他们拥有了解脱的因缘。于是,我们说这个方法是最好的佛法。
   “于是我们就叫他一切身业随智慧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