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三百四十讲

 “这六种是名六不共证。”


 前边是六不共行。我们先去努力、实践;实践完了之后,就会获得证悟。那应该是一种体证,是一种非常亲切的感受,而不是听了之后跟我们没有关系。就像我们喝水,不会是别人不渴一样,是我们自己有了那种非常亲切的感受。这就是属于我们个人的专利,属于我们自己的感觉。如果只是单纯地听说佛法如何好,就像鸭子听雷一样,那么没有用。这个比喻,我们有时不敢讲,担心讲完之后大家误会说:“你把众生都比作鸭子……”我们又麻烦了。为什么是可以用比喻来讲的呢?因为《百喻经》里就是比喻故事,而且佛陀前生、无量生曾经是乌鸦、鹿、象等各种各样动物,甚至还有树王等等。如果我们连这一点动物的习性、动物的比喻都接受不了,那么我们的心里应该是太过脆弱,当然没有办法解脱自在了。只要是没有恶意,只要是能够把佛法的道理说得清楚,就可以运用比喻。如果比喻非常地恰当,就可以解决问题。


 “13)一切身业随智慧行:”


 这属于十八不共法之中的第十三。


 “佛示现一切殊妙相调伏众生。”


 所谓一切身业随智慧行,就是自己的千变万化。佛陀为了调伏众生,于是示现各种各样的微妙殊圣的形象,目的是调伏众生。人们都说孙悟空是七十二变,杨戬是七十三变,但佛陀则是千变万化。


 “称于众生之智而演说诸法。”


 佛陀示现的所有微妙的身相,目的是同众生的根机相对称。如果对方是鬼,那么给他说人话必然不行。因为听不懂,所以需要说鬼话。如果他是人类,那么只有需要说人话才会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