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净就是无染、无分别、不可得、不执着、不拒绝,任来任去;应无所住,来者不拒,去者不留。因为以法为身,所以叫法身。 只有佛陀,才具有究竟圆满的慈悲和智慧。而我们在历事炼心地努力、改变、积累,这就是学佛。 “罪性本空由心造,心若灭时罪亦亡;心灭罪亡两俱空”,自性身,就是自性本空身,就是自性身。此身具有五种相和五种功德。 “如慈氏菩萨在《宝性论》中说:‘此中诸佛者,自性身五相,若略应当知,具五功德性。’” 弥勒菩萨未来必定成佛,所说的法应该有权威。《华严经》说五十二位成佛。因为弥勒菩萨已经是五十一位,就差那么一位,所以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。他在《宝性论》中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 所谓“此中诸佛者,自性身五相”,意思就是:这里所说的各类无量无边的诸佛,他们都有自性身,自性身有几种相呢?应该有五相。 所谓“若略应当知,具五功德性”,意思就是:不仅仅有五相,而且还有五种功德性,大家需要清楚。 具足远离生死的无为相。生死都是有为相,要远离生死的有为法的执着。我们不能够误入、执着生死。虽然我们现在都在生死中,但是要感悟不执着虚假的生死。如此我们就是证得无为解脱了,就是证得空性法身了。因为生死与解脱二边不执着,所以是无为相。如果我们执着了,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与佛陀相应默契,我们需要对照、改变自己。既然要学佛,那么佛在前边,他是我们修学的榜样,原来佛陀是不执着生死而利益众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