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一百三十三讲

所谓自性清净,自性就是空性。如果透视一切事物缘起当体空性了,那么好坏、高低一切二元对立都不实在。因为空性的佛性,所以自性清净。此时,既不接受空,也不接受有;既不接受好,也不接受坏……如如不动的空性现前,无论强加任何名言概念,都是一厢情愿、自以为是的结果。这就比如有人建议我们,冬天应该给阿弥陀佛弄顶帽子戴上,要不然佛会冻耳朵,这当然是一厢情愿了。如果佛是那样的话,那么我们学佛干什么呢?如果随着季节因缘的变化而脆弱,冬天弄顶棉帽子,那么必然是同人一样了。如果人们犯不着学佛了,那么大家学佛有什么意义呢?如果自性清净,自性就是法身,那么佛教徒应该扪心自问而不是心外求法。可见,大家需要历事而炼心,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空性相应默契。因为这样的本来面目,所以我们可以离垢,也就是打破各种烦恼和生死的束缚与困扰。如果别人强加给我们什么,比如我刚才说的,别人说你不让师父回来,或者你让师父回来,或者你吝啬,或者你霸道……那么这已经并不重要了。因为我们已经离垢了,所以不在意别人对我们如何评价。虽然我们不必为别人的评价而苦恼,但是我们还是要考虑法律、道德、戒律的定义和要求。

 如果佛法一点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看法,那么佛法已经没有了生机和生命。因为需要考虑信徒和不信者接受和消化因缘的不同,所以循序渐进地引导承受、接受的程度,应该是必要的,毕竟佛法从来都不是极端。只有这样的佛法,才可以让人们理解和接受。如果从来也没有听闻过佛法,那么我们讲的三身、四身等等,彼此会默契和互动吗?因为信息不对称,所以需要换位思考。既然是这样的道理,那么需要考虑更多人的想法和因缘,于是内外兼顾、利他自利是必要的。我们需要恰到好处的因缘,最好地、最大限度地让别人受益,如此应该是彼此最合适的感觉。如果我们只是考虑个别人,那么我们难免陷入麻烦,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人,努力向佛菩萨学习慈悲和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