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五十讲

婆罗门教引发的这样一个观点,导致了阶级的产生,应该说是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。当然了,中国元代的时候也会把人分成几等。因为蒙古族坐拥天下,所以把蒙古族分为第一等,其他的少数民族分为第二等、第三等,而把汉民,尤其是南方的汉民,分为最末等。其实就是把人分成几个阶级。正是因为这四种阶级的产生,引发了建国的时候,也把人按成分分成了几种,包括贫农、雇农、下中农、上中农,还有地主、富农。几种阶级的分别,给人们的一种观念是什么呢?就是人是有差异的,人是有等级的。

为什么要针对等级来探讨呢?因为佛法没有等级,不讲等级,佛法讲的是缘起性空的空性平等。虽然佛教讲平等,但是却各有各的差异。比如说,我们大家来到这个环境里听经,虽然是普度众生,欢迎所有的人来听讲,但是需要外在遵守规则,毕竟这个规则是历事炼心的修福修慧。如果规则不守了,那么影响了别人的听讲,是不合适的。所以在我们看来,入乡需要随俗,因为信仰是很神圣、很庄严的事情,如果这一点不能保证的话,那么这个信仰是值得商榷和怀疑的。
因为我们的佛法说:众生平等,众生皆有佛性,有佛性者皆得成佛,所以同婆罗门教并不一样,佛教能够接引各种各样的众生。比如说优波离尊者,出家前是干什么的?虽然是个奴隶,是一个剃头的,但是一旦出家之后,并不按原来的等级了。有一些刹帝利种姓的王子、王孙出家了,对不起,人家优波离先出家的,需要走在优波离的后边,这就是佛法。佛法应该是:先受戒的在前坐,后受戒的在后坐。因为“我法不似兵奴之法”,就是不是茄子黄瓜一起数,那是没有规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