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佛遗教经》 第二百一十八讲

四、经文释义144
      表面上宣传可以说:我们绝对同其它寺院不一样,我们是不收费,于是大家感动而来。只是,如果你真的做完什么超度走了,那么就会有人拦住说:“千万别走。”为什么?因为你要把钱留下。如果你不留下,那么你就是犯了盗戒……前几年有人咨询我的时候,我立即懵圈,不知道江湖豪杰原来可以这样创新……如此行径,已经让遵守规矩的人不知所措:“怎么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呢?”如果这样的强盗硬核行为坚持下去,那么本来就晕晕乎乎的佛教徒,恐怕以为佛教本来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。如果有疑议,应该是嫉妒人家的优秀吧?……哎呦喂,我们马上自卑起来,感觉到可怕的压力,不好再随便怀疑下去……从此以后:月也朦胧,鸟也朦胧,信仰也朦胧……
    这个空、无相、无作三解脱门,佛教徒应该明白。所谓空,就是凡事空性,从不实有。所谓无相,就是凡事没有不变相,不要执着。当你进到佛教寺院,看到佛像礼拜时,应该是“能礼所礼性空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”,你怎么能有执着的能所相呢?应该即相离相。所谓无作,就是没有我、我所有定法的造作。你做了功德,不应骄傲、炫耀,心里不住着在能所上面:做无所做,无所做做,没有一个真实的造作。只有这样的不执着,才是功德无量。可见,山门是表法的。当你进到寺院里的时候,应该有这样的观想,不然的话,即使每天到寺院里晃来晃去,也不能历事而观心,从而化解烦恼和生死困扰,学佛又有什么意义呢?应该分明就是佛教的混子吧?我们究竟还能混多久呢?如果佛陀教诲我们:生命在呼吸之间,那么我们的混还能是信仰的内容吗?
    “人生有了不安全感,就会怀疑、忧虑、恐惧等,种种种种的烦恼的心,就开始显现出来。”
     这个人性的弱点,如果不能依据佛陀的正法而改变,那么就不会有圆满的解决办法。因为我们多欲、多求,所以希望、期待,最后的结果常常是如此。佛教徒学佛最终就不应该有希望心,不要有期待心:只去耕耘,不问收获。我们现在讲经,爱听就来,不爱听就走,一切随缘,没有关系。你听,我欢迎;你不听,我也不反对,这就是自在。不然,你把外面的人抓进来,让他坐到那里,效果不好。他不但不会听,而且彼此烦恼。我们讲经,如果把别人讲睡着了,那么就更是另外一种“功德无量”了。为什么?人家本来就是睡不着觉,而我们竟然让他睡着了。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,其实就是等于说,我们没有负责任,故意寻找漂亮的借口而已,那么有什么说服力呢?

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