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经文释义141
“而受到他人的肯定、恭敬、供养。”
因为人性有我执,所以就会需要保护这个我执存在,并且希望别人肯定和赞美自己。如果别人不去肯定和赞美自己,那么就会觉得非常失落和痛苦,乃至于寂寞无聊。释迦牟尼翻译过来是:能仁寂默。你看现实中多少人喜欢表现和张扬存在感,有几个人耐得住寂默?几乎没有人喜欢寂默,都是愿意凑热闹的。
人性需要受到他人的肯定,肯定之后就会需要恭敬;恭敬之后又怎么样呢?还需要供养,没有就不甘心。我执所带来的贡高我慢、骄傲,就是这样的良苦用心,于是供养来了。
“也就是希望获得名闻利养。”
过度的名闻利养是害人的。曾经有一位大德高僧,写过这样一句:“自古名利谁不爱,过分贪求是祸根。”这句话说得非常通透,至今都会记忆深刻。尤其是一个佛教徒,如果知道名利是个过程,知道名利的虚假不实,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向名利告别,那么我们对名利的追求和依赖,就应该是理性有度的。因为适当的名利或许是可以滋养佛法传播的增上缘:居高声自远。当然,不应该是盲目的、非理性的、极端的,所以又难免是可怕的。
据说一个单位的两个工作人员,一直斗来斗去,整来整去。直到有一天,他们都退休了,彼此看着对方,一个人叹了一口气,说:“我们至于吗?真的划不来。”另一个人也感慨地说:“是啊,我们实实在在不好意思,斗了那么久,最后还不都是退休了吗?”只有这个时候,他们才是理性的,只是假如让他们重新工作,或许他们还会继续勾心斗角下去。这应该是一种惯性,正是佛教所谓的我执导致的业力牵引,这就是人性。修行的过程,因为有了佛法,所以应该面对现实:反思、反省、改变,也就是重新做人的证明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“而受到他人的肯定、恭敬、供养。”
因为人性有我执,所以就会需要保护这个我执存在,并且希望别人肯定和赞美自己。如果别人不去肯定和赞美自己,那么就会觉得非常失落和痛苦,乃至于寂寞无聊。释迦牟尼翻译过来是:能仁寂默。你看现实中多少人喜欢表现和张扬存在感,有几个人耐得住寂默?几乎没有人喜欢寂默,都是愿意凑热闹的。
人性需要受到他人的肯定,肯定之后就会需要恭敬;恭敬之后又怎么样呢?还需要供养,没有就不甘心。我执所带来的贡高我慢、骄傲,就是这样的良苦用心,于是供养来了。
“也就是希望获得名闻利养。”
过度的名闻利养是害人的。曾经有一位大德高僧,写过这样一句:“自古名利谁不爱,过分贪求是祸根。”这句话说得非常通透,至今都会记忆深刻。尤其是一个佛教徒,如果知道名利是个过程,知道名利的虚假不实,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向名利告别,那么我们对名利的追求和依赖,就应该是理性有度的。因为适当的名利或许是可以滋养佛法传播的增上缘:居高声自远。当然,不应该是盲目的、非理性的、极端的,所以又难免是可怕的。
据说一个单位的两个工作人员,一直斗来斗去,整来整去。直到有一天,他们都退休了,彼此看着对方,一个人叹了一口气,说:“我们至于吗?真的划不来。”另一个人也感慨地说:“是啊,我们实实在在不好意思,斗了那么久,最后还不都是退休了吗?”只有这个时候,他们才是理性的,只是假如让他们重新工作,或许他们还会继续勾心斗角下去。这应该是一种惯性,正是佛教所谓的我执导致的业力牵引,这就是人性。修行的过程,因为有了佛法,所以应该面对现实:反思、反省、改变,也就是重新做人的证明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