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四)学习感动(2)
“我们要记住:人家受难了、受苦了,我们要有同情心。”
比如,当年四川汶川地震、青海玉树地震之时,有人甚至问我:“法师,他们是不是业障?是不是因果报应?”我当时告诉他:“你此时应当力所能及地帮忙,而不可以这样讲!”“为什么我不能这样讲呢?”“因为你这样讲就等于是带有情绪的幸灾乐祸,即使他们是因缘果报,你也要有同情心、慈悲心。只有这样,你才可以是菩萨行,才可以称为佛教徒。”
如果你说:“他倒霉了,他是因果报应,他就活该……”那么请问我们的信仰的慈悲和智慧在哪里?如此,我们的信仰会迷失方向。这绝对是不可以的。我们绝对不可以幸灾乐祸,哪怕他是最让我们反感的人,或者大家都公认的坏人。我想说的是,从信仰的角度,我们恨他也恨不起来。当他倒霉的时候,我们不应该有半点幸灾乐祸的情绪,我们觉得:不但没有意义,反而是伤害了自己的信仰。
我们没有理由那样做,因为他们已经很痛苦了,已经受报应了。如果我们还在那里强调,乃至于幸灾乐祸,那么正在受报的人,我们不是例外,也是我们自己。这就是因果报应。所以我们要注意佛教徒的身口意的行为,尤其是口业。
“我们要去关心他,假如换作是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,那么别人会怎么样呢?”
“我也需要别人的同情、慈悲和帮助……”如果你要这样想,那么请你不要去嘲笑别人、幸灾乐祸。强调他是因果报应,这话是很残忍的,绝对不是一个佛教徒要说的话,必须提醒大家,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,乃至于语言表达表白。对我们的佛教徒而言,这恰恰是让我们实践慈悲心、实践菩萨行的机会。我们要感恩那些遭受苦难给我们机会的人。我们这样做,不是我们来拯救他们,而是他们给了我们机会,从而拯救自己。如此,我们就觉悟了。不然的话,我们不是合格佛教徒,这一点要提醒大家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“我们要记住:人家受难了、受苦了,我们要有同情心。”
比如,当年四川汶川地震、青海玉树地震之时,有人甚至问我:“法师,他们是不是业障?是不是因果报应?”我当时告诉他:“你此时应当力所能及地帮忙,而不可以这样讲!”“为什么我不能这样讲呢?”“因为你这样讲就等于是带有情绪的幸灾乐祸,即使他们是因缘果报,你也要有同情心、慈悲心。只有这样,你才可以是菩萨行,才可以称为佛教徒。”
如果你说:“他倒霉了,他是因果报应,他就活该……”那么请问我们的信仰的慈悲和智慧在哪里?如此,我们的信仰会迷失方向。这绝对是不可以的。我们绝对不可以幸灾乐祸,哪怕他是最让我们反感的人,或者大家都公认的坏人。我想说的是,从信仰的角度,我们恨他也恨不起来。当他倒霉的时候,我们不应该有半点幸灾乐祸的情绪,我们觉得:不但没有意义,反而是伤害了自己的信仰。
我们没有理由那样做,因为他们已经很痛苦了,已经受报应了。如果我们还在那里强调,乃至于幸灾乐祸,那么正在受报的人,我们不是例外,也是我们自己。这就是因果报应。所以我们要注意佛教徒的身口意的行为,尤其是口业。
“我们要去关心他,假如换作是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,那么别人会怎么样呢?”
“我也需要别人的同情、慈悲和帮助……”如果你要这样想,那么请你不要去嘲笑别人、幸灾乐祸。强调他是因果报应,这话是很残忍的,绝对不是一个佛教徒要说的话,必须提醒大家,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,乃至于语言表达表白。对我们的佛教徒而言,这恰恰是让我们实践慈悲心、实践菩萨行的机会。我们要感恩那些遭受苦难给我们机会的人。我们这样做,不是我们来拯救他们,而是他们给了我们机会,从而拯救自己。如此,我们就觉悟了。不然的话,我们不是合格佛教徒,这一点要提醒大家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