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佛教徒在教育自己子女的过程中,需要有智慧,需要有涵养,需要有心量。只有考虑社会人群的孩子,才会平安、优秀、健康。请不要看眼前吃点儿亏,受点儿委屈,他的将来有占便宜的机会。毕竟社会的最终规律:应当不是给予那些投机取巧、不吃亏、不付出的人。只有到了那个时候,才会明白吃亏不是真正的吃亏。 我们现在选择干部、选择什么身份、什么责任的条件,往往都是给那些个比较厚道的人。那些比较突出、比较奸诈的人,往往还真是得不到机会。也有人质疑:“法师,你说的不一定有道理,有的人就是不好,但是身居高位。”佛教的因缘果报非常微妙,曾经有福报因缘的人,当然需要享受曾经的努力。而一切又从来不是定法,我们也不用着急,寒山问拾得的时候已经说过了:“再过几年,你且看他?”这才哪儿到哪儿啊!人生没有真正结束的时候,我们还不能给人下结论。即使一期生命结束了,在佛教看来,也是没有结束,又是一个开始,生命还要带着自己的痕迹继续演下去,我们又着什么急呢?我们还是把自己的故事演好才是。 “乃至‘父债子偿’之说,都是一种共业的牵连和影响的关系。” 过去断案子:父亲欠债了,需要儿子偿还。为什么呢?他们彼此互相牵连。因为他是你的父亲,所以你要有责任去偿还。这样一个规律的沿袭,是互相影响的关系:父亲虽然影响了自己的子女要去还债;但是,从某种因果的角度来讲不是定法,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固定的。 “可见‘父债子偿’不是业力的转移,而是共通业因的分担。” 大家想想看,为什么有父债子偿呢?因为儿子是受益者。如果父亲借人家钱,给儿子花了,那么儿子是受益者,儿子当然需要还钱。这样的儿子还钱,不也是理直气壮的事吗?这也没有什么不妥吧? “这仍然不离开‘因果’的关系。” 因为儿子受益了,所以儿子需要偿还。如果没有受益,那么现在的法律上就没有理由偿还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