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前几天我们讲,目犍连尊者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,然后为母亲盛了一钵饭。虽然他的母亲护着钵,但是却是变成了火炭。因为业障没有办法享用,所以每个人的因缘是不一样的,话又说回来,还是那句话:不即不离。只有不是它、又不离开它,才能得到切实可行的锻炼啊。
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悟到:虽然我们不可以执着这个家庭,但是还是需要对它负责、担当。你总不能说:“我不执着,我就不负责任,我不担当……”既然你已经有了因缘了,而你又不能负责、担当,那么本身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。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,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,那么我们能说我们的人性是正常和合格的吗?应该是不正常和合格的。只有趁着父母活着的时候,才能尽可能地尽自己的的力量,去帮助他们安度一个相对比较快乐的晚年。虽然人生并不完美,但是我们总得需要努力。我们不能是因为父母不完美,就无所谓了,也不可以。对于家庭的这种感悟,也应当如此,我们需要外在负起责任,内心不可以执着。只要我们不回避自己责任因缘,就是对自己信仰的负责。
(二)父母与子女是共住好还是分开好呢?
由于家庭因缘的不同,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,不禁让我们联想到:是父母与子女共住好呢?还是不共住好呢?这些许许多多的问题,需要我们去探讨。尤其是时代发展到这样的年代,很多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记得我小的时候,我到自己的姥爷姥姥家里去,他们是过着一个大家庭的生活。十几口人,他们在一起吃饭,在一起劳动,他们其乐融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