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佛教对家庭的看法第三十九讲

如果让一些人进来,那么就会污染或者扭曲这个信仰。这是大家需要警惕的事情,至少应该回避。如果不能警惕和回避的话,那么这个信仰最容易被歪曲和误会。

就无形的精神和心里层面而言,家庭是互相关爱、互相依赖所积聚的因缘。如果希望家庭幸福美满,那么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关爱、体贴、帮助、尊重、包容等彼此互动关系。

这个互动关系,并不是一厢情愿,而是我尊重你,你也尊重我。过去讲:“父慈子孝”。这个父亲需要慈悲,子女会孝顺。如果单纯地要求子女孝顺,而父亲不慈悲,那么就比较勉强。有人会问:父亲的慈悲是什么标准呢?该威严的时候要威严,该活泼的时候也要活泼,应该是这样的角色定位。母亲,更多的时候比较温和。当然,有的母亲也比较威严,这个角色可能有点颠倒。只是,不管怎么说,父母亲都是扮演教育儿女的角色,需要对角色负责任。同样,儿女还要有彼此互动,就是你教育他,他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或者结果。而现在我们的教育,往往都是自说自话、一厢情愿。比如家长跟儿女喊了,最初的喊可能还有一种互动,就是促使孩子害怕,可是喊来喊去,孩子皮了了、麻木了、无所谓了。因为这样的教育应该是不成功的,所以彼此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。

心有灵犀一点通”,彼此之间的合作、默契,恐怕是最好的家庭温馨的感觉,只是这个温馨并不容易具备。如果能够具备这样的内容,那么我们的家庭应该是佛化家庭,我们的佛教徒应该是合格的佛教徒,此时的善根福德因缘是真正具备的。如果要解脱烦恼和生死,或者往生净土,或者成就菩提,那么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。即使是旁观的社会人也会觉得,这样的学佛人,是有说服力的。这应该是佛教徒需要思考的内容。如果我们从来不去考虑这些内容,那么我们肯定就是不正常的信仰,这是需要大家防范和注意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