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,据说韩信的母亲对韩信说:“官大有险,树大招风。”但是韩信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禁不住名利的诱惑,就是不听母亲的劝说,帮助刘邦打败项羽,终于做了齐王,又不能像张良一样:功成、名就、身退,最后死在吕后和萧何之手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自己看不透的原因,还有功高必定震主的原因,皇帝和周围的人怕他,所以最终酿成了他人生的祸患。
仅仅为了少欲,尚且应当修行。
我们一定要减少自己的欲望,活得简单一点儿,不必要求更多,就是不要贪求。
更何况少欲还能增长各种善法的功德。
因为我们减少了欲望,因为我们看破了人生,明白了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得到,所以它就是我们善法功德的基础。我们只有不要这个了,才会得到另一个。
在佛教里边有这样一句话:若有所得,则有所不得;若无所得,则无所不得。这是三论宗祖师大德根据《般若经》讲的,讲得非常透彻。这应该是辩证的。我们恰恰什么都想得到,最终必将什么都得不到。这就是规律。
如果能够少欲,那么也就不会以巴结、奉承、谄媚的行为来逢迎他人的心意了。
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欲望,那么就犯不着去巴结、奉承人家,也犯不着去溜须拍马。如此,我们会活得非常有尊严,又何苦要这样去做呢?因为我们已经减少了欲望,什么都没有想得到。正是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想得到,所以也就什么都没有失去,这就是少欲。
也再不会被五根的贪着所牵引。
我们的心念也就不会向外驰求不已,也就不会让五根去追求五欲——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当然也就不会:机神微动,心有所属,由此积累贪嗔痴等惑业种子,由此烦恼和生死轮回没完没了。
如果能够不是这样贪着,那么众生也就不会因为造作而有业力,乃至于烦恼和生死轮回了。如此,业是什么?应该是造作,就是一种力量。而这种力量每个人都会有,无论是张三还是李四,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,无论是年龄大还是年龄小的,甚至于一切有情生命的个体,与生俱来都会有业。只要我们是人,甚至于一切有情众生,都应该是遵循随业流转的生命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