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7. 戒谄曲
【汝等比丘,谄曲之心,与道相违,是故宜应质直其心,当知谄曲,但为欺诳,入道之人,则无是处,是故汝等,宜当端心,以质直为本。】
经文的意思是说:
你们诸位比丘,同时也不要生起谄曲之心,那是与圣道相违背的行为。
如果需要对治谄媚、弯曲之心,就应该用质朴、耿直的心,而不是弯曲多变的心,来对治谄媚、弯曲的烦恼困扰。什么叫“谄”呢?就是谄媚。什么叫谄媚呢?就是俗语所说的逢迎、拍马、溜须,就是巴结富贵,都是相似的意思。此中“溜须”是北方的方言,也叫“溜须捧盛”,就是看见没富贵势的人,视而不见;看见有富贵的人,他就会点头哈腰,极尽巴结之能事,努力拉近关系。这就是溜须捧盛,也叫拍马屁,或者称为谄媚。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、赞叹;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、看不起他们。所谓“曲”:就是委曲婉转,心里不直,用委曲婉转的言行讨人喜欢,这和“谄”差不多。不过“谄”是对有权势的人而说,“曲”是对一般人而言说。这样的人,不拿出真心对待人,总是心怀不能坦荡,以弯弯曲曲言行待人接物,言行不一致,没有真诚。所讲出来的话总是弯弯绕。对此,应当如何对治这样的毛病呢?
佛陀说:你们这些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等所有的佛教徒,应当知道:因为谄媚于人、说话不诚实的言行,完全与佛法相违背,所以你们需要修道改变,切记切记:不可以有这种不如法的行为。如果修解脱道的佛教徒,明明白白知道:聪明反被聪明误,用尽心机,后患无穷,那么为什么不应该坦然面对、真诚相待呢?毕竟一切都是因缘,一切都是过程……如果外不着相,内不着心,那么就会从容面对、不卑不亢……何必戴上面具、逢迎巴结、用心良苦、处心积虑,违背学佛的解脱自在呢?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谄曲之心与我们修道是相违背的,并不是平等耿直的心。我们做事情需要平等耿直。如果不能平等耿直,就是与佛法的解脱不相应了。可见,修行就是待人接物的过程中,不需要处心积虑的拐弯抹角。这个“谄”就是见到有钱势的人,尽说对方好听的话,尽说对方愿意听的话。这应该就是谄媚语,同佛教的爱语摄的出发点并不相通。佛教的爱语摄,应当是用对方欢喜的语言方便,摄受皈依佛教的解脱根本。所谓曲,心里不质直,就是委曲之心。这是与解脱道相违背,和修行是不相容的。
应该生起质直之心。
因为这样的缘故,所以我们这个“心”,应该实实在在,需要质直平等。《维摩诘经》说:直心是道场。我们如果不是单纯讨人欢喜,那么可以说对方菩萨,即可用四摄法结缘转化,也就是方便回归根本,当然没有问题。四摄法是什么呢?就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
所谓布施摄,就是利益有缘的人,用钱财、佛法、无畏布施给需要的人,利益别人,成就自己。
所谓爱语摄,就是对人说好话结缘。只是菩萨说好话,没有个人目的、个人企图。只是因为与人欢喜结缘,由此产生对佛法的好乐之心。
所谓利行摄,就是身行善事,口言善法,意思善念,以此正行、正语、正念利益众生,劝有缘人发菩提心。
所谓同事摄,就是与众生打成一此,拉近距离,以此摄受众生,进取佛道。佛教徒的利益众生,如果只是为了自己,向人说好话,应该是属于谄曲,而不是质直。直心是道场,就是要用平等心待人、说话、行事,一切的一切,都应该是用: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平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