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理性就是需要依教奉行的理性!依教奉行的理性才是能够安慰我们自己的,才能够让我们自己去担当,我们才能理直气壮!才觉得我这个信仰能走得很远……我觉得这个才是有说服力的。当然,我们不大可能去否定别人去摸!只是,彼此应该知道:为什么要摸?
我们往往把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言量束之高阁。每一个寺院里都有藏(zàng)经楼,但经常听到有人说那个是藏(cáng)经楼,我也经常给他们校正:是藏(zàng)经楼……最后我明白了,现实确实是藏(cáng)经楼了!因为那些佛经我们就不看,就把它们藏起来了。藏起来的结果是:谁也别看,谁也不懂,这肯定是悲剧!
我们不愿意读诵、探讨、讲说佛陀的原典,那是因为我们总想着去走捷径!要知道:连兔子都知道勾和股,它会直接走弦,而不走勾和股,绕弯儿它不干。它那是为了逃命,为了生存,而我们是为了什么?投机取巧!我们总想走捷径,总想别人教给自己一个什么特殊的办法,然后受益得更快……没有!从来就没有!
前几天,我看到宗喀巴大师的一个开示,他竟然说:“不懂,不知道,不清楚。”毫无疑问,他是谦卑的,不是骄傲的,不是自负的,不是狂妄的。为什么宗喀巴大师戴着黄帽子?因为他持戒,而佛教的第一条就是戒律!这其实很重要。
我们今天说,跟善知识学佛,没有错;不跟恶知识走,也没有错!但是善知识是有标准的!什么标准?宗喀巴大师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中告诉我们十个标准:“如《经庄严论》云:‘知识调伏静近静,德增具勤教富饶,善达实性具巧说,悲体离厌应依止。’”(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也说,“调静除德增,有勇阿含富,觉真善说法,悲深离退减。”)这十个标准是什么意思呢?让我们来分享一下:
“调伏”就是戒,“静”就是定,“近静”就是慧。首先就是戒定慧,这是三个!然后是“德增”,意即道德要具备!接下来是“具勤”,什么叫“勤”呢?这应该是精进,就是不能混日子!然后是“教富饶”,就是你学的很多,广学多闻!然后是“善达实性”,就是你认识到事物的真相了,不是在外在假相上忽悠人!然后是“具巧说”,什么叫“巧说”呢?方便善巧,各种比喻!然后是“悲体”,什是悲体?就是我把你当作我,感同身受!最后是“离厌”,就是要解脱嘛!“应依止”,就是符合这十个标准的,这样的善知识,可以依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