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历练和承当会怎么样呢?就会安住在三摩地。这是正定,也就是如如不动,即没有所谓的生与死的分别和差别:生就是死,死就是生。无论从物质不灭定律还是能量守恒定律,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感悟、去实践,而不是单纯的语言上述说。如果真正地去感悟它们之间没有差异,那么这个时候,我们能够如如不动,此时应该是三摩地,我们应该是正定。就像当年有人考我:“什么是三摩地呢?”我说:“我不知道。”“你这个法师竟然连三摩地都不知道吗?”是的,因为我们所说的“不知道”是内容,并不是这种名词的表面。虽然名词表面的三摩地是正定,但是我们知道吗?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,那么怎么能说我们知道呢?如果我们说我们知道,那么应该是妄语。现在人们问你知道不知道,往往就是:你知道这个名词吗?这个名词还用人问吗?虽然需要知道,但是更应该知道的是内容,绝对应该是内容。如果仅仅是那种表面的东西,那么我们不知道也罢。因为这种问题是知识,而不是内容。如果能够安住于三摩地的话,那么我们就能够恒常而住。记得《焰口经》里有一句话,至今记忆犹新:“普陀洛伽常入定,随缘赴感靡不周。”所谓普陀洛伽,也有称普陀洛迦,就是普陀洛迦山。观世音菩萨入定了,因为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所以“无人无我观自在”,即没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如果没有了这种分别、执着的相,那么有众生在喊苦的时候,就会寻声救苦。虽然是一个观世音菩萨,只要入定了,就会寻声救苦。因为空性遍一切处,心量大无边,众生都在菩萨的心中,所以能够随缘赴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