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缘起
我们今天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:佛教对生活的看法。
在此强调一下,以后所引用的佛教经典,除特别说明作者的,都是佛陀所说。关于《维摩诘经》,因为佛陀给予印定,所以称《佛说维摩诘经》;又因为此经围绕维摩诘居士展开,所以又称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。
所谓生活,应该是一种责任,当然它也是一种因缘。每个人都是一个因缘,每个因缘就是一种责任。
你有你的责任,我有我的责任;你有你的生活,我有我的生活,不同的因缘有不同的内容、不同的责任。对于我们每一个佛教徒而言,应该担当责任。现实之中,我们发现了奇怪的现象,有些人逃避责任……这当然是不正常的。
前几天,有一个居士在家里闹了矛盾,然后跑到寺院里来。他说:“师父,你把我的头发剃了吧。”“剃了干什么呢?”“剃了就不烦恼了……”我告诉他:“这个季节,剃了一点都不凉快,不信你到外边试试看?”况且,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心里的问题,那么外表上剃了头发又有什么用呢?实在没有用。如果我们外表上把头发剃了,而没有解决心里的问题,那么也不是真和尚。当然,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至少我们要去发心,要去面对。我们要面对什么呢?面对生活、因缘和责任,因为我们回避不了这些现实的问题。
在家的佛教徒有社会责任、家庭责任、信仰责任;出家的佛教徒也有社会责任和信仰责任。
我们都要守法,都要遵守社会公德,任何人都不应该是个例外。
当然,我们的出家人也有信仰责任,我们的信仰责任甚至比在家的佛教徒还要重,还要艰巨。
如果我们不负责任,那么将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情啊!即便是寺院建得越来越漂亮,也不是越来越麻烦吗?我们现在不必说寺院少或者寺院多,关键的问题是寺院在干什么?这似乎应当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、深刻的思考。
所以,我们回避不了这个责任、因缘和生活,如果回避了,那就等于失去了成长、锻炼的机遇和下手处。
我们如果回避了,那就等于没有机会修行了,如同莲花离不开污泥浊水。比如说,一个佛教徒在家里不负责任,每天都到寺院里来,那会怎么样呢?当然,除非他的家里人能够放得下,否则他的家人就会对他有意见,甚至会仇视他,乃至对我们这个寺院和我们的佛教信仰也会仇视、有意见。
这个问题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,因为我们只是考虑自己,所以很多佛教徒的表现是自私的。一个人自私怎么能学佛呢?自私是不能学佛的,也不能证明他有信仰。我们要考虑别人如何看我们,以及别人如何通过我们来认识、理解和受益于佛教。如果我们从未考虑这些内容,那么恐怕就会对佛教造成污染或者障碍。我们必须有责任。甚至因为我们,别人对佛教产生误解、错觉,乃至走错了路。这当然都同我们有关系,难道我们能回避吗?肯定回避不了。